荣成小巷子里150的爱情,旧街150的温情故事

发布时间:2025-11-06 01:15:01 来源:原创内容

荣成这座小城啊,总有些巷子藏着说不完的故事。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,墙头探出的叁角梅开得正艳,就在这样的巷子里,我听说了老陈和他那家“150书店”的温情故事。

老陈今年六十五了,头发花白但脊梁挺直。他的书店开在巷子深处,门牌号是150。店面不大,叁十平米的样子,从地板到天花板都堆满了书,空气里飘着旧纸张特有的沉香。最特别的是,这里只借不卖,一年租金刚好150块。“这不是做生意,”老陈常说,“就是想给街坊们留个看书的地方。”

那年初夏的相遇

说起这家书店的来历,要回到四十年前。那时老陈还是小陈,在厂里当工人,最爱跑到这家当时还是私人图书馆的地方看书。记得是个下雨天,他撞见了同样来躲雨的姑娘小月。“她踮着脚够最上层那本《瓦尔登湖》,我帮她拿下来,她回头对我笑,眼睛亮晶晶的。”老陈回忆时,眼角皱纹都舒展开来。

从那以后,两个年轻人总在图书馆相遇。他们坐在靠窗的位置,一人看书,一人看对方。有时候什么都不说,就安安静静地待一下午。阳光透过木格窗洒进来,把两个人的影子拉得很长,慢慢就重迭在了一起。

图书馆老板是位慈祥的老人,看他们真心喜欢读书,从来不多收钱。后来老人要搬去外地,小陈咬牙用全部积蓄——正好150块——盘下了这个地方。“我想留着这个让她开心的地方。”老陈摩挲着那把用了四十年的铜钥匙,轻声说道。

巷子里的每一天

现在的150书店,成了整条巷子最有人情味的地方。早上刚开门,隔壁王阿姨就会来借烹饪书,顺便给老陈带两个热包子。放学时分,孩子们叽叽喳喳地挤进来,有的看童话,有的做作业。老陈准备了小板凳和糖果,孩子们都亲切地叫他“陈爷爷”。

最让人感动的是,叁十多年了,书店的租金始终没变过。有人劝老陈涨价,他直摆手:“够交水电就行。你看对面李奶奶,退休金就那么点,要是涨价,她还怎么来借编织书?”

这让我想起去年冬天,李奶奶特意织了条围巾送给老陈。深红色的,针脚密实。老陈当场就围上了,明明店里暖气足,他硬是围了一下午,见人就说是李奶奶织的。那种发自内心的笑容,比什么都珍贵。

书店里最显眼的位置,摆着小月阿姨的照片。她叁年前生病走了,照片前的花瓶里永远插着新鲜的白色小苍兰——那是她最喜欢的花。老陈每天都会仔细擦拭相框,动作轻柔得像在抚摸爱人的手。

“她走之前跟我说,这书店一定要开下去。”老陈望着照片,“她说这里不光是我们的记忆,也是整条巷子的记忆。你看那面墙——”他指向进门处贴满照片的留言墙,上面有孩子们画的涂鸦,有借书人写的感谢便条,还有不少已经搬走的邻居寄来的明信片。

住在巷尾的大学生小张正在角落里专心写论文。他告诉我,要不是老陈这间书店,他根本没地方安静学习。“陈爷爷还帮我找参考资料,有些绝版书他特意去旧书市场淘来的。”小张说着,声音有点哽咽,“等我工作了,一定回来把书店重新装修一下。”

黄昏时分,夕阳给巷子镀上一层金色。老陈坐在店门口的老藤椅上,看着放学回家的孩子们,眼里满是慈爱。这条巷子因为这些小小的温情故事,变得格外有人情味。而150这个数字,早已不再是一个门牌号或者金额,它成了整条街巷记忆的载体,承载着老陈对妻子的思念,也见证着街坊邻里间最朴实的情感。

夜幕降临,书店的灯还亮着。那暖黄色的光晕透过玻璃窗,照在青石板上,像极了四十年前那个雨天,两个年轻人初次相遇时,彼此眼里的光。老陈慢慢整理着书架,动作不慌不忙。他知道,明天太阳升起时,这条巷子和他的150书店,又会迎来新的故事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