厦门男生和女生一起差差,厦门同窗共度差异时光
海风中的差异时光
教学楼的铃声刚响过,走廊里立刻涌出喧闹的人流。林轩提着书包靠在栏杆上,目光追随着隔壁班陈雨薇的身影。这个厦门男孩已经留意她整整一个学期了,每次相遇都会在心里默默比较——她的英语试卷总是贴着“优秀”的贴纸,而他只能在及格线徘徊;她能用流利的闽南语与卖海蛎煎的阿婆闲聊,他却在“呷饱未”这样的问候后陷入词穷。
“要不要一起去图书馆?”林轩鼓起勇气追上去,声音里带着试探。陈雨薇转过身,马尾辫在空中划出利落的弧线。她想了想,嘴角扬起:“好啊,正好我要整理生物笔记。”这个回答让林轩松了口气,也开启了他们的“差差”时光。
图书馆的吊扇缓缓旋转,在闷热的午后送来些许凉意。两人摊开各自的练习本,差异立刻显现出来。陈雨薇的笔记工整得像印刷品,重点用不同颜色的荧光笔标注;林轩的本子上则布满涂鸦和零散的公式,还有几处被橡皮擦破的痕迹。“你的思路太跳跃了,”她指着他的数学解题过程,“这一步怎么直接跳到那一步的?”林轩挠着头笑了:“就是感觉应该这样啊。”
这样的对话在他们之间频繁发生。有时是在鼓浪屿的老巷里,陈雨薇对着红砖别墅讲述历史典故,林轩则专注地构图拍照;有时是在校门口的奶茶店,他为复杂的物理题烦恼,她却轻松地列出解题步骤。差异没有成为隔阂,反而让他们看到了世界的不同侧面。
那个周五的黄昏,他们坐在白城海滩的礁石上,海风裹挟着咸腥气息扑面而来。潮水退去后的沙滩上,留下一道道交错的水痕,像极了他们各自的成长轨迹。“知道我为什么喜欢和你一起学习吗?”陈雨薇突然问道,“因为你的思维方式总能给我新启发。”林轩愣了一下,他一直以为是自己单方面在追赶她的步伐。
随着期末临近,他们形成了固定的学习模式。每周叁放学后,一定会出现在图书馆靠窗的位置。林轩开始学习梳理知识框架,陈雨薇则尝试跳出标准答案思考。有一次数学测验,一道拓展题难住了全班,只有他们两人用不同的方法得出了正确答案。老师在课堂上特别表扬了这种“殊途同归”的解法。
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,学校举办创新大赛。两人组队提交的方案让评审老师眼前一亮——他们将厦门的海洋文化与智能环保结合,既展现了理工科的严谨,又融入了人文关怀。作品展示现场,林轩负责技术演示,陈雨薇进行解说,配合得天衣无缝。那次他们拿到了二等奖,奖状上并列着两个名字。
如今翻开那本边角微卷的相册,还能看到他们在厦大芙蓉隧道里的合影。照片上的两个人笑得毫无顾忌,背后是涂鸦墙上斑驳的色彩。那些一起差差的日子,就像隧道里交迭的光影,明明是不同的轨迹,却编织出同样温暖的记忆。
有时路过中山路的老书店,林轩还会想起那个雨天。他们为了避雨闯进书店,在书架间讨论着一本小说的结局。陈雨薇坚持认为主角的选择是理性的必然,林轩却觉得那是情感驱使的结果。争辩了半小时后,他们发现彼此说的其实是一个道理的两面。
海潮涨了又退,厦门的凤凰花开了叁度。当毕业典礼的歌声响起,他们站在操场上相视而笑。这叁年的差差时光,让两个截然不同的灵魂在磨合中学会了欣赏,在差异中发现了完整。或许这就是成长最奇妙的地方——我们总能在与他人的交汇中,遇见更好的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