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宜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,邻近的小巷风貌
信宜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,邻近的小巷风貌
每次从信宜火车站出来,我都不急着往大路上奔。倒是对火车站后面那片纵横交错的小巷子,总有种说不出的好奇。站前广场是光鲜的,是迎来送往的门面,可门面之后的生活,才是这座小城真正的心跳声吧。这么想着,脚就不自觉地拐了个弯,绕到了站房的背后。
嚯,这一进来,仿佛一脚踏进了另一个世界。外面车站的喧嚣,像被一道无形的墙给隔开了,声音变得模糊而遥远。眼前的光线也暗了下来,午后的阳光被两边楼房挤成细细的一束,斜斜地打在斑驳的墙壁上。空气里有种潮湿的、带着点老旧木头和泥土混合的味道,不难闻,反而让人觉得踏实。
我沿着脚下坑洼不平的石板路慢慢往里走。这巷子真窄,窄得对面二楼晾衣服的阿姨,几乎一伸手就能把衣裳递到对面人家窗台上去。一根根晾衣竹竿从窗户里伸出来,挂满了五颜六色的衣物,像万国旗,随风轻轻晃着。偶尔有几滴未拧干的水珠落下,“啪”地一声,在石板上溅开一朵小小的水花。
要说这邻近的小巷风貌,最生动的还是这里的人。一位老爷子坐在自家门槛上,眯着眼,慢悠悠地摇着蒲扇,他脚边的老猫也和他一个姿势,蜷成一团打着盹儿。旁边一户人家里,传出哗啦啦的洗牌声,夹杂着几句我听不大懂的本地话,热闹又家常。有个小孩“噔噔噔”地从我身边跑过,手里拽着个塑料袋,里面装着刚买回来的酱油。
再往里走,巷子有了分支,像毛细血管一样延伸开。这边的墙壁上爬满了青藤,绿意盎然;那边的墙角,却堆着几块没人要的旧砖头,缝隙里长出了嫩绿的野草。一扇锈迹斑斑的铁门上,贴着早已泛白的福字,另一家崭新的不锈钢门旁,则停着一辆擦拭得锃亮的摩托车。新与旧,静与动,就这么自然而然地交织在一起,谁也不嫌弃谁。
我站在一个岔路口,有点迷茫。这些巷子看起来都差不多,却又各有各的性格。有的热闹些,开着几家卖杂货和早点的小铺子,炉子上的蒸笼冒着白白的热气;有的则异常安静,只听见我自己脚步的回声。我猜,住在这里的人,闭着眼睛也能摸回家吧。他们对这里的每一块凸起的石板,每一扇窗户里的灯光,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。
天色渐渐向晚,巷子里的灯光次第亮起。不是那种明亮晃眼的路灯,而是从一扇扇窗户里透出来的、暖暖的黄色光晕。炒菜的香味不知从哪一家飘了出来,勾得人肚子里馋虫直叫。这味道,这灯光,还有那隐隐传来的电视声,构成了“家”最具体的模样。我想,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,回到这条信宜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,闻到这饭香,看到这为你亮起的灯,心也就安了。
当我终于从另一头绕出来,重新回到车水马龙的大街上时,竟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。回头望去,那片邻近的小巷风貌,已然隐没在沉沉的暮色与站房的阴影里,安静得像什么都没发生过。但我知道,那里藏着一个火车站真正的生活故事,缓慢、真实,且温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