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山品茶教室工作坊,茶艺研习课堂雅集
推开那扇嵌着竹纹的玻璃门,仿佛踏进了另一个时空。沸水注入盖碗的淅沥声,混着檀香若有若无地游走,让燥热的心忽然就静了下来。今天是江山品茶教室工作坊第一次开放体验,来的人比想象中还多。
指尖上的茶香记忆
李老师捻起一撮凤凰单丛,示意我们凑近闻香。“别看这茶叶乌黑卷曲,遇到热水就会苏醒。”她手腕轻抬,水流沿着盖碗边缘画圈冲泡,“好茶不怕闷,但要懂得把握时机。”我学着她的动作掀开杯盖,那股蜜兰香气直往鼻尖钻,和在茶叶店里闻到的完全不同。邻座的退休张老师小声嘀咕:“原来我家里那些茶具都没用对,白瞎了好茶叶。”
最有趣的是品鉴环节。同一款龙井,用玻璃杯和紫砂壶泡出来,味道竟像两款茶。玻璃杯里的茶汤鲜爽直接,而紫砂壶闷泡的更加醇厚。“这就是茶具的妙处,”李老师笑着晃动手中的品茗杯,“咱们这个茶艺研习课堂雅集,就是要让每片茶叶找到最合适的表达方式。”
穿棉麻裙的年轻女孩第叁次续水时突然惊呼:“现在这泡有冰糖甜!”确实,随着冲泡次数增加,茶汤从最初的微苦渐渐化出清甜。这种层层绽放的风味,像极了茶叶在杯中与我们做的游戏。
茶汤里照见的生活
中场休息时大家围着长桌交流,发现每个人与茶结缘的故事各不相同。做财务的王姐说泡茶能让她从数字堆里抽离,大学生小陈则想通过学习茶艺更懂待客之道。而我最触动的是看李老师修复一把老紫砂壶——她用软布蘸着淡茶汤轻轻擦拭,那些斑驳的茶垢渐渐泛出温润光泽。“器物用久了自有生命,”她托起壶身对着灯光,“这些茶垢不是脏,是时光熬出的包浆。”
第二轮练习时,我们开始注意调整注水的高低缓急。高冲能让茶香激扬,低斟则使汤感柔顺。当热水从茶壶口拉出细长的水柱,在灯光下泛起琥珀色流光,突然理解何为“水为茶之母”。原来简单的冲泡动作里,藏着与自然对话的密码。
茶点端上来时,配着第叁泡陈年普洱正合适。绿豆糕的清甜恰好中和了老茶的陈韵,这种巧妙的搭配让人想起春日庭院里晒太阳的懒猫。窗外车马喧嚣,屋里却只有杯盏相碰的清脆声响,仿佛连时间流淌的速度都变慢了。
临走时不少人请购了同款茶叶,李老师细心地在每个包装袋上手写冲泡要点。我捧着那份带着墨香的便签,忽然觉得这不是结束,而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开始。茶香还在衣袖间隐约浮动,就像今晚收获的这份宁静,已经悄悄在身体里扎了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