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汉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,周边学子百名叁小时活动

发布时间:2025-11-04 10:04:05 来源:原创内容

那个特别的下午

说真的,刚开始听到“广汉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”这个活动时,我脑子里还在想,这叁个小时能做什么呢?大概就是找个地方坐坐,聊聊天吧。可当我真的走进那个场地,看到乌泱泱一片和我们年纪差不多的年轻人,那种感觉一下子就变了。组织方说,这次是周边学子百名叁小时活动,听起来规模就不小。

活动一开始没什么领导讲话,直接就把我们分成了十几个小组。我所在的小组里,有学设计的,有学机械的,还有像我这样文科专业的。最开始大家都有点放不开,互相客气地打着招呼。带队的老师看出了我们的拘谨,笑着说了句:“别把自己当客人,这叁个小时,你们就是这儿的主人。”这话听着简单,却莫名让人放松了不少。

我们的第一个任务挺有意思——用现场提供的材料搭一个“理想中的社区”。报纸、纸箱、胶带,东西都很普通。我们组有个男生特别有想法,提议做一个带滑梯的图书角,说这样学习和玩乐就能结合了。说着容易,做起来可难了,那滑梯怎么都立不稳。试了好几次失败后,组里一个一直没怎么说话的女生突然开口:“要不咱们把支撑点往旁边移一点?”嘿,你猜怎么着?就那么稍微一动,整个结构就稳了。

说实话,我平时在学校里,除了自己班的同学,很少有机会和别的专业的人这样合作。这次广汉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的活动,算是打破了这种隔阂。大家为了同一个目标想办法,那种专注的劲儿,让人觉得这叁个小时过得特别值。

中间休息的时候,我和旁边组的一个同学聊起来。他说他们组在做的是一个环保主题的模型,用的全是废旧材料。“没想到随便捡来的瓶瓶罐罐,拼在一起还挺像回事的。”他边说边比划着,眼神里透着光。这种因为创造而产生的兴奋感,好像会传染似的,让整个场地的气氛都活跃了起来。

活动进行到后半段,我注意到一个细节。刚开始各小组都是各忙各的,后来不知怎么的,开始互相“串门”了。看到别组有什么好点子,就凑过去取取经;自己组多出来的材料,也很自然地分给需要的人。这种微妙的转变,不是谁要求我们这么做的,就是很自然地发生了。

当所有作品都完成,摆在场地中央展示时,那场面还真有点小震撼。每个作品都不一样,有的精致,有的粗犷,但都能看出花了心思。更重要的是,你能从这些作品里看到不同专业思维的碰撞——工科生的严谨结构,艺术生的天马行空,文科生的叙事逻辑,全都融合在了一起。

这叁个小时说长不长,说短也不短。它让我想起小时候参加夏令营的感觉,那种纯粹因为共同完成一件事而建立的连接,简单又真实。现在大家动不动就盯着手机看,能这样面对面地合作,反而成了难得的体验。

临走时,好多人都互相加了微信。不是那种客套的社交,是真觉得今天合作得挺愉快,以后说不定还能一起做点别的事。组织这次周边学子百名叁小时活动的老师说,他们以后还会定期办类似的活动,只是主题可能会变。我觉得这主意不错,至少给了我一个走出自己小圈子的机会。

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,有时候我们太习惯于固定的生活轨迹了,教室、食堂、宿舍,叁点一线。偶尔跳出这个圈子,和不同的人一起做点不一样的事,视野好像也跟着开阔了许多。那一百来个同龄人,叁个小时的专注投入,留给我的不只是完成了一个手工作品的成就感,更多的是一种可能性——原来交流可以这样自然,合作可以这样愉快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