乌兰察布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,中学生高价通话叁小时
这事儿听着就让人心里咯噔一下。乌兰察布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,光是标题就足够让所有当父母的心里一紧。我头回在家长群里看到这个消息时,第一反应是:这孩子到底遇上什么天大的事儿了?
张大姐那天晚上发现手机欠费,本来想充个五十块,结果查账单时手都抖了——整整八百块钱,通话记录里清一色同一个号码,最长那次通话足足有叁小时。她家小子刚上初二,平时挺老实的孩子,怎么就突然闹这么一出?
电话那头到底是谁
后来才弄明白,那是个所谓的“情感陪聊”服务。现在有些平台打着心理疏导的旗号,专门找中学生下手。孩子说是学习压力大,就想找人说说话,结果对方故意拖长时间,话费像流水似的往外淌。
说实话,现在中学生真不容易。月考排名、课外补习、同学关系,哪一样都压得他们喘不过气。我家那小子也常说,有些话不想跟爸妈讲,怕我们担心。可谁成想,这些情绪最后会变成天价电话费呢?
这事儿在咱们乌兰察布可不是个例。隔壁班李老师告诉我,他们班有个女生两个月花了五百多,都是在深夜偷偷打电话。家长还以为孩子在学习,实际上是在跟陌生人倾诉心事。
孩子的心里话都去哪了
我后来特意去了解了下,这些中学生高价通话叁小时的背后,藏着太多我们没注意到的信号。有些孩子说,打电话比找学校心理咨询室舒服,因为对方不会告诉家长;还有孩子觉得,反正花的是爸妈的手机费,不心疼。
但最让我难受的是,有个孩子哭着说:“我宁愿花钱跟陌生人聊天,因为你们永远只会说‘好好学习’。”这话像根刺似的扎在我心上。我们是不是太关注成绩,却忘了听听孩子心里真正的声音?
现在智能手机太普及了,孩子们随便下载个础笔笔就能找到这类服务。有些平台特别狡猾,先用免费试用吸引人,等孩子上钩了就开始计时收费。等到家长发现,账单已经吓死人了。
张大姐后来想找对方退钱,可人家说是正常服务收费。最后还是学校出面,联系了通信公司,才把部分话费追回来。但这件事给亲子关系带来的裂痕,可不是退钱就能弥补的。
其实孩子愿意找人倾诉是好事,说明他们在寻求帮助。关键是要找到正确的出口。我们小区现在组织了“周末茶话会”,让家长们轮流当听众,孩子们反而更愿意开口了。
这事儿给我的教训太大了。自从那次之后,我每周都会抽时间和孩子散步聊天,不再老是盯着分数。有时候听他讲讲学校里的趣事,比查他作业本管用多了。毕竟,我们养的是孩子,不是考试机器。
乌兰察布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这件事,就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我们平时忽略的太多东西。现在张大姐家的孩子已经不再打那种电话了,他说妈妈现在愿意听他讲游戏里的趣事,虽然听不太懂,但至少愿意听了。
也许我们该感谢这次事件,它提醒了我们:孩子的心理健康,远比那八百块钱重要得多。与其事后心疼话费,不如平时多给孩子一些说心里话的机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