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庆学院外援女,大庆学院外聘女生
这几天在校园里,总能听到同学们在聊一个话题——咱们学校来了不少外援女同学。说实话,第一次听说这个说法时,我还愣了一下,心想咱们学校什么时候组建女子篮球队了?后来才搞明白,原来大家说的是那些从其他学校来交流学习的学生。
走在教学楼里,确实能看到些新面孔。她们背着书包,叁叁两两地走在走廊上,有时会在公告栏前驻足,用带着点外地口音的普通话小声讨论着选修课。说真的,看到她们,我突然觉得咱们学校变得有点不太一样了。
不一样的课堂氛围
上周的英语课上,老师让分组讨论,我们组正好有位外聘女生。刚开始大家都有点放不开,毕竟不熟悉嘛。但她倒是挺大方的,主动分享了她们学校的教学方法。她说在原来的学校,老师特别鼓励学生提问,有时候一堂课能有一半时间都在讨论。“我觉得这样学到的知识更牢固,”她笑着说,“因为你要不停地思考嘛。”
听了她的分享,我们组的讨论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。说来也怪,平时上课都不太爱发言的小王,居然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。这位外聘女生很认真地听着,时不时点点头,还会追问“为什么这么想”。这种互动方式,让整个讨论变得特别有意思。
下课的时候我就在想,也许这就是学校引进外援女同学的目的之一?不同的学习经历碰撞在一起,真的能激发出新的火花。而且她们带来的那种新鲜感,让原本已经习惯的课堂变得更有活力了。
生活中的小插曲
不光是在学习上,生活中也能感受到这些变化。食堂里,经常能看到外援女同学们在纠结该选哪个窗口的菜。“这个辣不辣呀?”“那个菜是什么做的?”她们问得可仔细了。有次我排在一位女生后面,看她对着菜单研究了半天,最后还是选了最普通的西红柿鸡蛋面。
“试了好几个菜,还是这个最保险,”她有点不好意思地跟我说,“你们学校的麻辣烫实在太辣了!”我忍不住笑了,告诉她可以要求少放辣椒。后来我们还交流了各自家乡的特色小吃,她说等放假回来要给我们带她家乡的特产。
这样的交流挺温暖的,你说是不是?虽然只是简单的对话,却让人感觉到,虽然我们来自不同的地方,但年轻人之间总能找到共同话题。
图书馆也是她们常去的地方。我发现这些外聘女生特别用功,经常一坐就是一下午。有次我好奇地问其中一个女生,为什么这么拼。她告诉我,在交流的这学期里,她希望能多学点东西,毕竟机会难得。“而且,”她压低声音说,“你们学校的藏书比我们那多多了,得抓紧时间看呀!”
说真的,看着她们这么用功,我们本校的学生也不好意思太松懈了。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,可能比老师苦口婆心的说教还有用。
当然啦,适应新环境总有个过程。我听说有的外援女同学刚开始不太习惯这里的气候,觉得太干燥;有的想家,晚上躲在被窝里偷偷哭过。但这些困难好像并没有打败她们,反而让她们更坚强了。渐渐地,你会发现她们的笑容变多了,走在校园里的脚步也更自信了。
有时候我在想,与其说是学校在帮助这些外援女同学适应新环境,不如说是我们在互相学习、共同成长。她们带来的新鲜视角,让我们这些“老生”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。而咱们学校提供的平台,也让她们有机会在陌生的环境中锻炼自己。
现在走在校园里,看到那些外聘女生的身影,我已经觉得很自然了。她们就像一股清新的风,给校园增添了不少生机。不知道下学期还会不会有机会认识新的外援女同学?说真的,我还挺期待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