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溪学院外援女,慈溪学院外籍女教师

发布时间:2025-11-02 14:05:07 来源:原创内容

这两天走在校园里,总能听到同学们在讨论慈溪学院外援女教师的事。说实话,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时,我还愣了下,心想咱们学校什么时候有女子篮球队了?后来才弄明白,原来大家说的是新来的几位外籍教师。

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。上周叁上午,我在教学楼里迷了路——新校区确实太大了。正原地打转呢,一位金发女士主动走过来问我需不需要帮助。她的中文带着点口音,但说得特别认真,每个字都咬得很清楚。后来才知道,她就是同学们口中的“外援女教师”之一,来自英国的语言学博士。

不一样的课堂氛围

我选修了她的跨文化交际课。第一次上课就被惊到了:她居然让我们把椅子围成圈,说要玩个“文化接龙”游戏。刚开始大家都挺拘谨的,毕竟习惯了老师讲、我们记笔记的模式。但慢慢地,在她的带动下,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。她总说:“犯错不可怕,怕的是不敢开口。”这句话我现在都记得清清楚楚。

有一次课间闲聊,我问她适不适应这里的生活。她笑着说最爱学校后门的小笼包,就是总学不会用筷子,每次都得麻烦食堂阿姨给她拿勺子。说着还模仿自己笨手笨脚夹包子的样子,把我们都逗笑了。这种轻松自在的师生关系,在以前确实不太常见。

不过要说明的是,这些外籍教师可不是什么“外援”,她们都是正儿八经通过招聘程序来的专业人才。只是同学们觉得她们给学校带来了新鲜气息,就给了这么个亲切的称呼。

潜移默化的改变

最让我感触的是上学期期末的报告展示。我们组要做对于本地传统文化的课题,正好有位来自意大利的外籍女教师擅长视觉设计。她不是简单告诉我们怎么做笔笔罢,而是带着我们去了趟博物馆,说要在真实环境中找灵感。

那天她指着展柜里的青瓷说:“你们看,这些纹路既是古老的,也是现代的。”她这个角度我们从来没想过。后来做展示时,我们真的借鉴了青瓷的釉色和纹样,效果出乎意料地好。这种教学方式,确实给我们打开了新思路。

现在走在校园里,经常能看到外教和学生坐在草坪上讨论问题,或者在咖啡角边喝饮料边聊天。这种场景多了,整个学校的氛围都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开放了。有时候我在想,也许这就是所谓的“润物细无声”吧。

当然啦,任何新鲜事物都需要时间慢慢磨合。记得有次在食堂遇见一位韩国外教,她对着菜单研究了半天,最后指着“蚂蚁上树”惊讶地问:“这里面真的有蚂蚁吗?”解释清楚后,她笑得前仰后合,说这个菜名太有想象力了。

如今再听到“慈溪学院外援女”这个说法,我会忍不住微笑。这些来自不同国度的教师,确实像一股清新的风,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教学方式和思考角度。她们就像是架在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一座桥,让我们在熟悉的校园里,就能接触到遥远世界的精彩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