贵港品茶教室工作坊,贵港茶艺体验学习班
路过老街转角时,总能看到"贵港品茶教室工作坊"那块木招牌,暖黄的灯光透过玻璃,映着几组素净的茶具。上周叁下班后,我推开了那扇带着铜铃的木门。
穿棉麻裙子的茶艺师正在温壶,蒸汽携着茶香飘散开来。她笑着说:"很多人觉得喝茶是老年爱好,其实年轻人来学茶道的可多了。"
从烫杯开始的故事
我学泡的第一壶是本地覃塘毛尖。手指刚触到盖碗边缘就缩了回来——这温度跟想象中完全不同。老师轻声提醒:"要像握鸟儿那样,既不能太紧让它窒息,也不能太松让它飞走。"
在贵港茶艺体验学习班,每个动作都有它的道理。注水时高冲低泡,茶叶在琉璃壶里舒展成碧绿的云朵。原来以前用保温杯闷茶,简直辜负了这片叶子从枝头到茶篓的旅程。
坐在对面的阿姨已经第五次来,她说现在每天给老伴泡茶成了最安静的时光。旁边的大学生则记录着水温,说要把金萱乌龙带回宿舍。
茶汤里的城市记忆
第叁节课我们尝到了陈年六堡。深红的茶汤入口,老师说起贵港老码头的故事。早年航运工人带着这种茶远行,它在瓦罐里继续发酵,成就了独特的槟榔香。
不知怎么,突然想起外婆的搪瓷缸。她总是抓把粗茶扔进缸子,坐在槐树下摇着蒲扇。现在才懂,那种随意里藏着最朴素的茶道。
贵港品茶教室工作坊的玻璃罐里收着二十多种茶样,从本地白云岩茶到外山的凤凰单丛。每打开一罐,都像开启不同季节的窗。
最近总看见父母带着孩子来体验,小朋友踮脚嗅茶香的样子特别可爱。年轻人举着手机拍茶烟,老茶客闭眼细品。在这个总说传统在消失的时代,茶香反而把更多人聚在了一起。
窗外暮色渐浓,我带着自己包装的茶饼离开。铜铃再次轻响时忽然觉得,这片树叶真的很奇妙——它长在山上时沐浴风雨,来到城市后,又在杯盏中继续生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