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州大学校鸡的暗号,台州校园鸡的暗语
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。前几天我在食堂吃饭,无意中听见旁边几个学弟学妹在讨论"校鸡的暗号"。当时我筷子上的鸡块差点掉进汤里——现在的年轻人都在聊什么啊?
后来才弄明白,原来他们说的是校园里流传的一个小秘密。具体从哪年开始的没人记得清,反正比我们宿舍楼下的那棵老榕树年纪还大。这事儿跟台州大学特有的一种黄色小鸟有关,就是经常在草坪上蹦跶的那种。
那个午后的意外发现
记得大三那年,我在图书馆四楼靠窗的位置复习。忽然听见"叩叩叩"的敲击声,循着声音望出去,有只黄色的小鸟正用喙轻叩窗玻璃。它啄三下停一会儿,再啄两下,像个发送摩斯密码的通讯员。当时没太在意,直到后来在生物社的活动中,才听说这种敲击 pattern 是它们的某种信号。
说来也怪,自从留心观察后,我发现这种小鸟确实有些特别的行为。比如它们总在清晨六点准时出现在宿舍区,傍晚则聚集在教学楼前的杉树林。有次我特意早起,果然在六点零叁分听到那片熟悉的鸣叫。这种规律性让人忍不住猜想,是不是真的存在某种我们还不了解的沟通方式?
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上学期期末。那天我在情人坡背重点,看见两只小鸟一唱一和地鸣叫。先是一只发出"啾啾—啾"的长短音,另一只随即回应"啾—啾啾"的调子。这让我想起音乐课上的二重唱,它们该不会是在用声音传递信息吧?
后来和学校的老校工聊天,他笑着说我们发现的只是冰山一角。据说在九十年代,校园里的小鸟会有更复杂的交流方式,不同的飞行轨迹都代表着不同的含义。可惜现在能看懂这些"暗语"的人越来越少了。
前两天经过美术学院,看见几个同学在写生。他们画的就是那些小鸟,还试图用不同的色块记录它们的叫声频率。这让我觉得,或许每个时代的学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,尝试解读校园里这些可爱的"原住民"。
最近我养成了个新习惯:每天路过教学楼时,总会抬头看看屋檐下的小鸟。它们时而低头整理羽毛,时而相互追逐,偶尔也会停下来侧着头打量过往的学生。那种眼神,倒像是在观察我们这些两条腿的生物有没有掌握它们的沟通密码。
其实想想也挺有趣的。在这个到处都是智能手机的时代,我们却对身边最自然的交流方式知之甚少。下次如果你在校园里听见特别的鸟鸣,不妨停下脚步听一听。说不定,你也能成为读懂台州校园鸡暗语的新成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