都匀小巷子里150的爱情,小巷深处的150元情缘
转角那盏昏黄的灯
都匀的老城区藏着不少这样的小巷子,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,两旁的木房子歪歪斜斜地挤在一起。我常去的这家店没有招牌,就开在一栋旧民居的一楼,门口挂着一盏昏黄的白炽灯。第一次找到这儿全靠邻居指路——“看见亮着黄灯的木门就对了”。
推开虚掩的木门,铃铛叮当作响。老板娘系着洗得发白的围裙,正往灶膛里添柴火。十五平米的空间里只摆得下四张桌子,墙上挂着九十月的挂历,塑料桌布下压着几张泛黄的拍立得。最奇特的要数墙上的菜单,用粉笔写着叁行字:酸汤牛肉火锅150元,配菜米饭管够。没错,在这条都匀小巷子里,150块钱就能吃到饱。
“来啦?”老板娘头也不抬,“今天牛肉新鲜,刚从桥上买的。”她说的桥是都匀人熟知的牛肉集市。我熟练地在靠窗位置坐下,这个位置能看见巷子里晾晒的衣物在风中摇晃,像彩色的旗帜。
锅底端上来时咕嘟咕嘟地冒泡,红酸汤的香气混着木姜子的特殊气味扑面而来。老板娘给我调蘸水,折耳根和煳辣椒的比例恰到好处。“很多人嫌我这里太破,”她突然开口,“但吃过的人都成了回头客。”她丈夫生前是做酸汤的高手,这个配方他摸索了二十年。现在他不在了,她就按照他留下的笔记本,一板一眼地学着做。
锅里的汤汁越来越浓,我捞起一勺牛肉,在蘸水里滚一圈送进嘴里。肉质嫩滑,酸汤开胃,不知不觉就添了第二碗米饭。老板娘闲下来时,会坐在门口的竹椅上绣鞋垫,针线在她指间穿梭自如。她说这条巷子很快要拆迁了,邻居陆续搬走,只有她还守着这间小店。“倒不是舍不得房子,”她顿了顿,“是怕他哪天回来,找不到这盏黄灯。”
天色渐暗,巷口的修鞋匠收了摊,买菜回来的老太太互相打着招呼。在这条普通的小巷深处,150元能买到的远不止一锅火锅。这里有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,有守候了十年的爱情,有用柴火慢慢熬煮的时光。那些坐在塑料凳上吃火锅的夜晚,成了我记忆里最温暖的片段。
走出小店时,巷子里已经亮起零零星星的灯火。回头望去,那盏黄灯在暮色中格外醒目,像是这座城市温柔的心跳。我想,所谓的都匀小巷子里150的爱情,大概就是这种味道——不张扬,不过分甜腻,带着烟火气的踏实,和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醇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