鹿泉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鹿泉大学城附近被叫作炮楼

发布时间:2025-11-05 11:16:55 来源:原创内容

那天和几个老同学吃饭,聊起大学生活,不知谁提了一句“炮楼”,桌上几个从鹿泉毕业的都笑了。这个词,没在那儿待过的人真听不懂。

我说的“炮楼”,其实就是鹿泉大学城周边那片学生公寓。为啥叫这么个名字?有人说是因为楼密密麻麻像碉堡,也有人说晚上亮灯时窗户像射击孔。我倒觉得,更像是形容我们那种“坚守”的状态——在远离市中心的地方,过着自给自足的小日子。

炮楼里的日与夜

白天还好,楼下早点摊冒着热气,快递小哥在楼下喊名字,咖啡馆里坐满了赶论文的人。一到晚上,那才叫热闹。烧烤摊的炭火噼啪作响,叁五成群的学生坐在塑料凳上,聊着不着边际的未来。后街那家打印店永远亮着灯,老板认得每个系的学生,知道谁明天要答辩,谁又在赶最后一稿。

住在鹿泉大学城周边的学生,多少都有点“楼民”的自觉。进城得坐一小时公交,所以非必要不出“境”。这片区域像个小小的生态系统,能满足你生活学习的所有基本需求,也困住了你的活动范围。

记得大二那年冬天,我和室友为了看场电影,晚上十点多才踩着末班车回来。从车站走回“炮楼”的那段路特别黑,我俩冻得直哆嗦,却一路说笑。那种感觉,就像从前线回到了自己的根据地,虽然简陋,但是踏实。

名字背后的温度

“炮楼”这称呼乍听不太雅,可我们叫得挺顺口。就像村里人给孩子起贱名,觉得好养活。这片被称作炮楼的区域,确实养活了一届又一届学生。它见证过太多——楼道里的吉他声,深夜泡面的香气,为考试熬夜亮着的台灯,还有毕业时扔下楼的书本。

现在想想,这个称呼里藏着我们那代学生的自嘲和坚韧。地方是偏了点,条件是苦了点,但该有的青春一点没少。那片被我们戏称为炮楼的地方,就像个巨大的容器,装下了二十岁上下所有的迷茫、热血和简单快乐。

前两天路过那边,发现不少旧楼已经拆了,盖起了新公寓。不知道现在的学生还给不给它们起外号,不知道他们有没有自己的“炮楼”故事。地名会变,建筑会变,但每代年轻人大概都需要这么一个地方,来安放那些既焦虑又闪亮的日子。

有时候挺怀念的,怀念那种一嗓子能喊出半层楼兄弟的日子。那片被我们叫做炮楼的地方,早就不只是一片建筑了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