绵竹150的爱情在哪条街,绵竹150的爱情在哪条街道
绵竹城西有条建设路,这条路我打小就熟。街两旁的老梧桐比我的年纪还大,夏天能遮出整条街的阴凉。可最近路过时,我突然发现150号的门牌有些不一样——那家开了二十年的副食店招牌旁,挂上了一块手写的小木牌,上面写着“爱情寄存处”。
你说这事儿怪不怪?我头一回看见时愣是在店门口站了好几分钟。隔壁修鞋的王师傅看我发呆,咧着嘴笑:“你也瞧见啦?老张家闺女搞的新花样。”
这条街上的故事
张叔的店我是知道的,从前卖酱油醋,兼着收快递。他闺女小雅去年大学毕业回来,说要帮家里“转型升级”。这一转倒好,把副食店转成了情感驿站。玻璃柜里还摆着瓶瓶罐罐,旁边却多了一排格子铺,里面放着各式各样的小物件——半块橡皮,褪色的电影票,还有缠着头绳的笔记本。
“这年头,谁还存这些老物件啊。”我忍不住嘀咕。小雅正好从里屋出来,听见这话也不恼,顺手从格子里取出一个铁皮盒子:“李阿姨上个月在这儿存了她先生的工牌,他退休那天,她骑着自行车跑遍全城就为找这个款式的盒子。”她打开盒子,里面除了工牌,还有一摞泛黄的信纸,“他们说好了,等金婚那天再来取。”
我忽然觉得这条走了叁十年的街道,原来藏着这么多我不知道的事。
藏在门牌后的温度
慢慢地,我发现来这儿的人真不少。周二下午看见穿校服的中学生在柜台前踌躇,最后存了封迭成方舟的信封;周五傍晚遇上西装革履的年轻人,在格子里放了对戒指了。有回碰见隔壁单元的王奶奶,她小心翼翼地把一袋桂花存进去,说是老伴生前最爱在树下喝茶。
小雅跟我说,她这儿不做生意,每个格子每月只收十块钱,刚够付电费。“有人问绵竹150的爱情在哪条街,我就指指脚下这条路。”她说话时眼睛亮亮的,“其实爱情不就该在生活里吗?”
这话让我想起去年楼下早餐店的夫妻,凌晨叁点就开始和面,丈夫总记得给妻子留第一笼包子。还有路口修车铺的老两口,妻子天天送饭,总要看着他吃完才走。
绵竹150的爱情在哪条街道?现在我觉得,它不只在建设路上,更在每一天的烟火气里。那些存起来的信物,不过是给平凡日子做个标记,提醒我们别忘记藏在细节里的温柔。
昨天又经过建设路,看见张叔在店门口晒黄豆。小雅坐在柜台后面帮人写寄存卡片。阳光斜斜地照进门里,把那些小格子染成了暖黄色。这条街还是那条街,可因为多了这个“爱情寄存处”,连空气都变得不太一样了。
或许某天,我也会在这里存点什么——不一定多么贵重,但一定装着某个舍不得忘记的瞬间。到那时,我也会成为建设路上,绵竹150号另一个故事的开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