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充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,周边学生叁小时聚会约百人
这几天朋友圈都在传一个事儿,说南充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搞了场聚会。刚开始听到这消息,我还琢磨呢,现在年轻人组织活动都这么高效了?叁个小时就能凑齐百来人,这执行力可真够厉害的。
说起来也挺有意思,我表妹就在那边读书。她上周六下午给我发消息,说要去参加个活动,晚上回来再聊。结果晚上视频一接通,那头兴奋得不得了:“哥你是没看到,操场边上乌泱泱全是人!本来以为就是个小聚会,结果来了好多周边学校的同学。”
这场聚会是怎么组织起来的
后来我特意打听了一下,原来组织者就五个大二学生。他们周叁在食堂吃饭时随口说了句“好久没见这么多同学一起玩了”,结果你一言我一语,这事儿就这么定下来了。先在几个学生群里发了通知,没想到转发的人越来越多。
最让人意外的是,他们没像以前那样提前一个星期准备,就简单定了时间地点:“周六下午叁点,老地方见”。结果呢?周边学生叁小时聚会约百人,这个数字把组织者自己都吓了一跳。有个负责签到的同学跟我说,原本只准备了五十个号码牌,后来临时用便签纸又手写了好多张。
现在想想,可能正是这种随性反而吸引了大家。不像正式活动要提前报名、分组安排,就是纯粹地想找个地方和同龄人待会儿。那天现场有人带来了吉他,有人拎着零食,还有几个美术生直接在旁边支起画板写生。
我表妹说,她印象最深的是有个男生站在人群里说:“咱们好像很久没这样聚过了?”这句话让好多人都点头。确实,平时大家虽然都在一个城市读书,但不同学校之间就像隔着无形的墙。
那天散场时已经快六点了,夕阳把每个人的影子拉得老长。听说后来还有人在群里发照片,照片里大家叁叁两两坐在草坪上,有说有笑的。这种场景,让我想起自己上学那会儿,虽然现在通讯方便了,但面对面的交流反而变得更珍贵了。
这件事给我的感触挺深的。有时候我们总把聚会想得太复杂,要策划方案、要预算经费,但其实年轻人要的很简单,就是找个理由聚在一起。南充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能聚起来,说明大家心里都渴望这样的机会。
前几天和我表妹通电话,她说那几个组织者正在商量,要不要把这种聚会变成每月一次的惯例。不过他们也强调,不会刻意追求规模,重要的是让大家有个放松交流的空间。我觉得这个想法挺好的,你说呢?
现在偶尔经过大学城附近的广场,总能看到叁五成群的学生坐在那儿聊天。或许这样的场景以后会越来越多吧。毕竟在手机屏幕之外,真实的笑声和面对面的交流,总是更让人感到温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