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宾学生品茶上课,学子体验茶艺课堂
教室里飘着淡淡的茶香,这可不是在开茶话会,而是一堂特别的茶艺课。来自外地的学生们围坐在茶席前,好奇地盯着老师手里那个小小的紫砂壶。
“先闻香,再观色,最后小口品尝。”茶艺老师边演示边讲解,手里的动作行云流水。有个男生学着老师的样子端起闻香杯,结果差点把杯子碰倒,引得周围同学低声笑起来。这种轻松的氛围,让原本拘谨的课堂顿时活络起来。
当传统文化遇见年轻学子
说实在的,刚开始听说要上茶艺课,不少同学心里都在打鼓——这玩意儿是不是太老气了?可当真正上手之后,大家才发现原来泡茶有这么多门道。水温要控制在85度左右,注水时要沿着杯壁缓缓而下,这些细节里都藏着学问。
来自北方的李同学告诉我,他以前觉得喝茶就是抓把茶叶扔进杯子冲开水,没想到光是茶具就有十几种。“原来茶匙是用来取茶叶的,茶夹是用来夹茶杯的,”他挠着头说,“我以前还以为是吃西餐用的呢!”这话把旁边的茶艺老师都逗乐了。
来宾学生品茶上课这样的形式,确实让传统文化变得亲切多了。看着同学们从笨手笨脚到渐渐掌握要领,那种成就感写在每个人的脸上。
茶艺老师还讲了个有趣的故事:古人品茶时,要先欣赏茶叶在水中舒展的样子,这叫“茶舞”。有个女生听完马上举起手机,对着玻璃壶里缓缓展开的茶叶拍个不停,说要发给家人看看。
一杯茶里的文化密码
你知道吗?其实每道泡茶的程序都有它的道理。比如为什么要先温杯?不仅仅是为了卫生,更是为了让茶香更好地释放。为什么要用不同的壶泡不同的茶?因为紫砂会吸收茶香,不同的茶需要不同的壶来伺候。
“这就像我们交朋友,”老师打了个生动的比方,“不同的朋友要用不同的方式相处。”这个比喻让在座的学子们都会心一笑。确实,在这堂别开生面的茶艺课堂上,大家学到的远不止怎么泡茶。
来自云南的王同学说,他们老家也产茶,但都是大杯大杯地喝,从没想过喝茶还能这么讲究。“回去我要给家里人露一手,”她俏皮地说,“让他们也知道什么叫功夫茶。”
茶香在教室里弥漫,伴着轻松的笑声。有同学在练习“凤凰叁点头”的斟茶手法时,不小心把水洒在了茶盘上,老师不但没生气,反而安慰说:“没关系,我当初学的时候,把整壶茶都打翻过呢!”
学子体验茶艺课堂的过程中,最让人感动的是那种专注的氛围。大家都静下心来,专注于手中的这一杯茶。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,能这样慢下来,确实挺难得的。
时间过得真快,转眼两个小时的课程就要结束了。同学们还意犹未尽,围着老师问东问西:什么样的茶适合夏天喝?隔夜茶到底能不能喝?老师都一一耐心解答。
看着同学们兴致勃勃的样子,我突然想到,或许传统文化的传承,就需要这样生动有趣的方式。不是枯燥的说教,而是亲身体验;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,而是生活中触手可及的美好。
临走时,每个同学都得到了一小包茶叶。茶艺老师说,希望他们能把今天学到的带回家,和家人朋友分享。我想,这不仅仅是一包茶叶,更是一颗种子,种在了这些年轻学子的心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