绵竹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,邻近的火车站旁小街
巷口那棵老槐树
绵竹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,就在出站口正对面,隔条马路就能看见。第一次来的人可能不会注意,它缩在两栋旧楼中间,巷口有棵歪脖子老槐树,枝叶都快垂到地上了。我刚搬来那天,拖着行李箱在车站广场转悠了半天,最后还是巷子里飘出来的炒菜香味把我引了过去。
这条巷子窄得很,两个人并排走都得侧身。青石板路坑坑洼洼的,下雨天可得留神,一不小心就溅一裤腿泥水。可奇怪的是,住久了反而觉得这凹凸不平的路面走着踏实,哪天要是修平整了,说不定还会不习惯呢。
清晨的烟火气
每天早上六点不到,邻近的火车站旁小街就醒过来了。先是几家早餐店拉开卷帘门,蒸笼冒出的白雾把半条巷子都裹得朦朦胧胧的。老陈家的豆浆磨得特别细,隔着老远就能闻到豆香味。他总说:“我这豆浆啊,得磨够四遍,少一遍都不行。”巷子里的老住户都认他这个理,宁愿多走几步也要来他这儿打豆浆。
再晚些时候,卖菜的叁轮车叮叮当当骑进来,车把上挂着的喇叭反复喊着:“青菜——莴笋——”。其实不用喊,老主顾们听车轮声就知道是谁来了。李阿姨的青菜总是带着露水,她说是天没亮就去地里摘的。住楼房的人可能不太懂,这种带着泥土味的菜,炒出来才叫一个香。
巷子深处的故事
往里头走,有家修鞋铺子,老师傅在那儿坐了快二十年。他修鞋不用机器,全靠一双手。有回我问他为啥不换个宽敞点的店面,他笑着指指斜对面的火车站:“这儿多好,南来北往的人都从这儿过。修鞋的工夫,能听多少故事啊。”
确实,这条绵竹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像个活地图。拖着拉杆箱的年轻人可能是要去省城闯荡,背着编织袋的大叔或许刚下火车来找活儿干。有时候能看见有人在巷口徘徊,手机贴着耳朵反复说:“到了到了,就这个小巷子,你看见那棵老槐树没?”
夜晚的灯光
天黑以后,邻近的火车站旁小街反而更热闹了。下班回来的人慢悠悠地晃进巷子,不像白天那样急匆匆的。巷口那家面馆的灯一直亮到深夜,老板娘说总有赶夜车的人来找吃的。“深更半夜的,让人吃口热乎面,比啥都强。”她下面条时,热气扑在脸上,整个人都显得柔和了许多。
去年冬天特别冷,有个流浪猫钻到修鞋铺的屋檐下躲雪。第二天大家发现后,这个送点鱼骨头,那个垫个旧棉袄。后来那猫就在巷子里住下了,现在胖得跟个球似的,整天蹲在老槐树下打盹。
住在这样的巷子里,时间好像走得慢些。虽然离火车站那么近,听着火车轰隆隆的声音,心里反而特别踏实。哪天要是听不见反而不自在了,就像炒菜没放盐,总觉得缺了点什么。巷子里的日子就是这样,说不上多精彩,但每个细节都恰到好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