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兴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邻近区域类似称谓
大学城周边的那些外号
最近在茶余饭后,常听人提起东兴大学城周边那片区域被叫做“炮楼”。这称呼乍一听有点怪,细想却透着些生活气息。我第一次听到这说法是在校门口的奶茶店,两个学生边等饮品边聊天:“待会儿去炮楼那边吃烧烤啊?”语气自然得就像在说食堂打饭。
其实这种给地方起外号的现象,在大学城里真不算稀罕事。就在“炮楼”往南走两个路口,有片老居民区被学生们戏称为“鸳鸯楼”。那儿租房价格相对便宜,小户型特别多,经常能看到情侣模样的年轻人进出。楼下便利店老板说,他这儿卖得最快的是速冻饺子和泡面,估计都是图省事的租户们买的。
说到“炮楼”这个称呼的来历,问过几个老住户才弄明白。那片区域最早建起来的是几栋筒子楼,外观方方正正,窗户排列整齐,远看确实像军事碉堡。加上这些年不断加盖,楼层越来越高,更显得突兀。有个大叁学生跟我说,他们管那儿叫炮楼,一方面是因为楼的样子,另一方面是觉得那些窗户里故事多,像碉堡的射击孔似的,藏着不少秘密。
现在去“炮楼”附近转转,会发现那儿早就自成天地了。一楼全是店铺,从复印店到小餐馆,从网吧到健身房,基本能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。晚上尤其热闹,烧烤摊的烟雾混着年轻人的笑声,飘在巷子里。虽然环境说不上多好,但胜在价格亲民,氛围轻松。
这种民间自发形成的地名,往往比官方路牌更有生命力。就像“炮楼”往东那片新建的商业区,学生们私下叫它“小白宫”,因为主建筑通体白色,造型也挺气派。这些称呼在同学间口耳相传,渐渐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暗号。打车时只要说“去炮楼”,司机师傅立马就知道往哪开。
不过这些外号也带来些趣事。听说有新生按图索骥去找“炮楼”,结果误闯进了教师公寓,闹了个大红脸。还有毕业生在同学录上写“永远记得在炮楼通宵复习的日子”,不知情的人看了还以为他们在什么奇怪的地方学习。
观察这些别称的流传过程挺有意思的。它们不像正式地名需要审批备案,而是在日常交流中自然生长出来的。就像“炮楼”这个称呼,现在已经不只是指那几栋楼,而是泛指整片生活区。外卖软件上甚至出现了“炮楼专送”的选项,可见其深入人心。
这些民间叫法之所以能扎根,说到底是因为它们承载了学生们的集体记忆。四年大学时光里,在这些被起了外号的地方发生过太多故事——考前突击的紧张,社团聚会的欢闹,毕业分别的不舍。当熟悉的教学楼、小吃街、租房区都被赋予独特的称呼时,它们就不再是冰冷的地标,而成了青春记忆的坐标点。
走在这些被学生们重新命名的地方,能感受到一种蓬勃的生活气息。虽然“炮楼”这类称呼听起来不那么雅致,却真实反映了年轻人看待周遭环境的独特视角。也许很多年后,当这些学生各奔东西,提起“炮楼”时,嘴角还是会泛起微笑,想起那段扎堆生活、互相取暖的岁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