汨罗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,汨罗学生50元通话叁小时
深夜十点半,小伟蜷缩在被窝里,手指悬在手机通话界面上久久没有按下。那个熟悉的号码他已经盯着看了半小时——那是他在深圳打工的妈妈。
桌上的数学作业本摊开着,上面压着一张皱巴巴的五十元纸币。这是他在食堂省下叁顿午饭钱才凑够的。学校小卖部的话费充值卡正好五十元一张,能打差不多叁个小时长途。
五十元的分量
你可能要问,现在谁还计较这点话费?微信视频不是免费吗?但小伟家情况特殊。他老家在汨罗农村,奶奶用的还是只能接打电话的老人机。妈妈在电子厂流水线上,宿舍信号时好时坏,微信经常断线。只有直接打电话,声音才最清晰稳定。
这五十元对小伟来说意味着什么?是他连续叁天中午只吃白饭配免费汤省下的,是他在期末考试前最需要营养的时候做出的选择。食堂阿姨都记得这个总是只要半份菜的瘦高男生,“正在长身体呢,吃这么少怎么行?”
小伟总是笑笑不说话。只有他知道,当夜晚来临,这汨罗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能带来什么——是妈妈熟悉的乡音,是她在流水线上遇到的趣事,是她反复叮嘱“多穿衣服”的唠叨。这叁个小时,是他接下来一个月的精神支柱。
叁小时的温暖
“妈,我今天物理测验及格了。”小伟尽量让声音听起来高兴些。其实他考了78分,是班里中等水平,但对他来说已经是突破。
“真的啊?太好了!”电话那头传来妈妈明显振奋的声音,“我就说我儿子聪明,以前就是贪玩。你要继续努力,妈妈在这边加班都值得。”
背景音里有机器的轰鸣,妈妈应该是在休息时间偷偷接的电话。小伟想象着她穿着工装,靠在车间走廊墙边的样子。
他们聊了很多琐事——奶奶的风湿病好多了,隔壁家的狗生了小狗,表姐订婚了...这些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,却是母子间最珍贵的交流。汨罗学生50元通话叁小时,对城市家庭来说可能微不足道,但对他们而言,是维系亲情的生命线。
通话两个半小时后,妈妈突然说:“对了,我给你们寄了快递,应该明天就到。给你买了件新羽绒服,湖南冬天冷。”
小伟心里一紧:“妈,你别乱花钱,我有衣服穿。”
“没事,厂里最近接了大单,加班费多了。你那双运动鞋都穿两年了,我也一起买了新的。”
挂断电话后,小伟看着只剩一点点余额的手机屏幕,眼睛有点发酸。妈妈总是这样,自己省吃俭用,却从不在他身上吝啬。而他能做的,似乎只有努力读书,还有用这汨罗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,给她一些陪伴。
更多的“小伟”
在我们汨罗的中学里,像小伟这样的孩子不少。父母外出打工,他们跟着祖辈生活。零花钱有限,每一分都要精打细算。
班主任李老师告诉我,她经常在办公室听到学生给父母打电话。“说着说着就哭了,又赶紧擦干眼泪,怕被同学看见。”她说这些孩子普遍早熟,懂得体谅父母的不易。“但他们毕竟还是孩子,需要父母的关爱。”
科技发达的今天,视频通话如此便捷,但对这些家庭来说,稳定的网络成了奢侈品。普通电话因其稳定可靠,反而成了最实在的选择。
小伟的同学小雯有一套独特的“通话策略”——她会把一个月想和妈妈说的话先记在笔记本上,按重要性排序,确保在有限时间内把最重要的事说完。“不然一激动就忘了说正事,光顾着哭了。”她说这话时,脸上是与年龄不符的成熟。
夜深了,小伟把充完值的手机小心放好。窗外月光洒进来,照在那张已经失去价值的五十元纸币上。对他而言,这笔钱转化成了更宝贵的东西——那是妈妈鼓励的话语,是得知彼此安心的踏实,是继续前行的力量。
明天,他又要开始为下个月的汨罗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攒钱了。虽然过程辛苦,但只要想到电话接通那一刻妈妈的声音,他就觉得,一切都值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