鹰潭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,学生通话叁小时收费五百
这几天,咱们鹰潭人的朋友圈被一条消息刷屏了——有个初中生,打了个电话,叁小时花掉了五百块钱。这事儿听着就让人心里咯噔一下,现在的话费都这么贵了吗?还是说,这里头有什么别的门道?
我头回听说这事,是从邻居张大姐那儿。她拿着手机直拍大腿:“你快看看!谁家孩子这么打电话?五百块啊,我半个月买菜钱都没这么多!”她家孩子正上初二,现在手机都不敢随便给孩子玩了。说真的,这事儿搁哪个家长身上不着急?叁小时,五百元,平均一分钟就要两块八,这哪是打电话,这分明是在烧钱啊。
电话那头到底在聊什么
我后来拐弯抹角打听到,这个打电话的初中生叫小杰(化名),平时挺内向的一个孩子。他妈妈说,那天晚上孩子把房门一关,说是要跟同学讨论作业,谁想到这一讨论就是叁个小时。等话费短信发到她手机上,她整个人都懵了。
小杰自己也委屈得不行。他说最开始就是想问问作业题,后来不知道怎么的,就聊到游戏上去了。几个同学在电话里越说越起劲,从游戏攻略说到学校里的趣事,时间就这么悄悄溜走了。等他反应过来,电话那头已经显示通话180分钟。“我真的没注意到打了这么久,”小杰低着头说,“就是觉得聊得挺开心的。”
这件事让我想起我们小时候,那会儿装个固定电话还得排队等名额呢。打电话都是掐着表,长话短说。哪像现在的孩子,手机随手就能拿到,对电话费根本没概念。你说这孩子错了吗?好像也不全是他的错,他就是没意识到,这随手一打的电话,背后都是真金白银。
这笔钱花得到底值不值
小杰的爸爸倒是看得开,他说钱已经花了,就当买个教训。但他私底下也叹气:“五百块钱不是小数目,我得在工地上干两天活才能挣回来。不过让孩子记住这个教训,也值了。”
说起来,这鹰潭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的事儿,还真给我们这些做家长的提了个醒。现在的孩子,你光跟他们说“打电话要省钱”没用,他们理解不了。你得把话费换算成他们懂的东西——比如这五百块,能买五十杯奶茶,能充好几次游戏点卡,能请好朋友吃好几顿烧烤。这么一说,他们立马就明白了。
我有个在移动公司工作的朋友告诉我,其实现在有很多套餐适合学生使用,比如那种亲情网短号,网内通话几乎不要钱。要是早点知道这些,小杰那五百块说不定就省下来了。可惜啊,很多家长都是等到出了问题,才想起来去了解这些。
这件事在鹰潭的家长群里也引发了热议。有人说该给孩子配个只有基本功能的老年机,有人说要严格限制通话时间。但我觉得吧,堵不如疏,关键是要让孩子自己懂得节制。你总不能一辈子盯着孩子打电话不是?
说到这个学生通话叁小时收费五百的情况,其实还有个细节——小杰用的是他妈妈的副卡,而副卡的消费提醒设置成了每月结算时才发送。要是能实时收到话费提醒,也许在电话打到一小时的时候就能及时止损了。你看,科技是方便了,但要是不会用,反而会带来麻烦。
现在小杰家里立了新规矩——打电话前先想好要说什么,重要的事说完就挂。要是想聊天,就用网络语音,反正家里的奥滨贵滨是包月的。这么一来,既不影响沟通,又不会产生额外的话费。这孩子经过这次教训,居然还成了家里的“话费监督员”,经常提醒爸爸妈妈注意通话时间。
其实想想,我们每个人年轻时都干过几件糊涂事,只是形式不同罢了。有的可能是偷偷买了不该买的东西,有的可能是把时间浪费在了没意义的事情上。关键是要从这些经历里学到点什么,就像小杰,虽然花了五百块钱,但学会了承担责任和量入为出,这个成长的价值,或许远远超过了那五百块钱。
现在再提起这件事,小杰的妈妈反而没那么生气了。她说就当是交了一笔“成长税”,虽然贵了点,但效果立竿见影。现在孩子打电话都会主动看时间,对钱也比以前有概念了。这不,最近还在琢磨怎么省下零花钱,要把那五百块还给妈妈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