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熟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,常熟品茶评选活动工作坊
这两天路过方塔街,发现新开了一家挺有意思的店——常熟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。红底金字的招牌格外醒目,不少街坊都在门口张望。我寻思着,这年头工作室见得多了,可把喝茶和大选凑一块儿的倒是头回见。
推门进去,穿棉麻衫的店主正给客人递茶样。“我们这儿不像传统茶馆,”他边说边摆开六只白瓷杯,“每个月都办品茶评选,大伙儿用茶叶当选票,觉得哪款好就往竹筒投一片。”靠墙的博古架上,不同产区的茶叶罐贴着标签,龙井碧螺春这些名种旁边,居然还有本地茶农自创的“虞山云雾”。
茶叶里的民主滋味
周叁下午正好赶上月度海选。二十来位茶友围坐长案,有人端着闻香杯细嗅,有人对着光看汤色。穿格子衫的大叔突然提高嗓门:“去年夺冠的梅家坞龙井,今年回甘弱了叁分!”旁边梳麻花辫的姑娘马上接话:“可我觉着今年的碧螺春花果香更明显呀。”七嘴八舌的讨论里,常熟品茶评选活动工作坊的木质票箱渐渐被青翠的茶叶填满。
负责记票的小赵告诉我,他们刚设计了双盲测评法——既不让大家知道茶叶价格,也不透露产地。有次单价百元的口粮茶竟打败了千元档的明前茶,种了四十年茶的周老爷子拍腿直笑:“这才是舌头说了算!”
窗外梧桐叶被风吹得沙沙响,案上的太平猴魁正泡到第叁道。我发现常熟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最妙的,是让年轻人也愿意坐下来慢慢品。二十岁出头的咖啡师小陆现在每周都来,她说比起拉花比赛的紧张,这儿更像在玩“味觉寻宝游戏”。
暮色渐浓时,店主开始统计本月“当选茶王”。瓷罐里的黄山毛峰以叁片茶叶的微弱优势胜出,落败的武夷岩茶主人却笑着拱手:“下个月我把焙火工夫再调整调整。”白墙上斜斜映着竹影,茶香裹着笑语飘出窗棂,这个秋日午后仿佛也染上了琥珀色的茶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