汝州小巷子里150的爱情,小巷深处的150元温情
这条巷子真窄啊,两个人并排走都得侧着身子。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,墙头的狗尾巴草在风里摇啊摇的。我是在一个下雨天发现这家小店的,门脸上挂着块歪歪扭扭的木牌:"家常面馆"。
店主是个五十来岁的阿姨,系着洗得发白的围裙。我要了碗最便宜的阳春面,刚好十块钱。面端上来的时候,我愣住了——碗底卧着个金黄的荷包蛋。"送的,"阿姨擦擦手,"看你像是刚下班。"
小巷深处的150元温情
后来我成了常客。才知道这家店最贵的套餐也不过二十块,但总有人悄悄在桌上多放些钱。斜对门修鞋的老王师傅,每个月都会来交一百五十块钱。"存在这儿,"他这么说,"谁遇到难处了,就从这儿扣。"
一百五十块能做什么呢?在城西新开的商场,大概只够买两杯奶茶。可在这条巷子里,它能让晚归的环卫工吃半个月热乎早饭,能帮临时缺钱的学生付了药费,还能在寒冬里给流浪猫买几袋猫粮。
记得有个刮大风的傍晚,一个浑身湿透的外卖小哥蹲在门口啃冷馒头。阿姨什么也没说,下了一海碗馄饨,又舀了勺猪油渣。小哥吃完要付钱,阿姨指指墙上个小铁盒:"有人存了钱在这儿,说给辛苦人用。"
我在这个城市住了七年,换过叁份工作,搬过五次家。高楼越盖越多,地铁越修越密,可只有在这样的小巷里,才能遇见这样实实在在的温暖。不需要扫码关注,不用凑满减,就是简简单单的一饭一菜,却比什么山珍海味都来得妥帖。
上周又去,看见铁盒里多了张字条:"上个月孩子发烧,从这里借了八十块。现在补上,再多存二十。"字迹歪歪扭扭的,像是趁着等红灯匆匆写的。铁盒从来不上锁,钱就那么散放着,可从来没人多拿一分。
巷子口新开了家网红餐厅,人均消费要叁百多。偶尔有迷路的年轻人钻进来,对着我们这间旧店面拍照,然后嘀嘀咕咕地离开。阿姨照样揉她的面,老王师傅依旧在巷口补鞋,那只叫大黄的流浪猫还是准时在下午叁点来讨食。
有时候想想,这条巷子就像城市的一个秘密。高楼的玻璃幕墙再亮,也照不进这些弯弯绕绕的角落。可偏偏是在这些角落里,还留着最朴素的情意。汝州小巷子里150的爱情,说的不是男女之情,是街坊邻居之间那种不说出口的牵挂。
昨天下雨,我又去了面馆。阿姨正在教一个新来的打工妹怎么拌馅:"少放盐,多放点葱花,吃着舒服。"灶台上的老钟滴答走着,锅里热气袅袅地升起来,把玻璃窗蒙上一层白雾。我忽然觉得,这条巷子里的日子,就像这锅老汤,慢慢熬着,熬出了滋味。
走出巷子时,霓虹灯已经把半边天映成了紫色。我回头看了看,那盏昏黄的灯还亮着,像枚温润的旧纽扣,牢牢钉在城市的衣襟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