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山找大活的地方,江山寻大工去处
这几天邻居老张总跟我念叨,说儿子大学毕业半年了,工作还没着落。他叼着烟在楼道里叹气:“这年头,找个靠谱的江山找大活的地方真不容易啊。”
我递了支烟给他,想起自己刚来这座城市的时候。那会儿住在城中村,每天早上去劳务市场蹲活,工头开着面包车来招人,乌泱泱的人群就往前挤。有次为了抢个装修的活儿,我鞋都被踩掉了。现在年轻人找工作倒是方便,手机上划拉两下就行,可怎么反而更难了呢?
劳务市场的清晨
上周叁起了个大早,特意去了城西的老劳务市场。才五点半,路灯还亮着,街边已经站了百十号人。电工拎着工具包,瓦工蹲在马路牙子上抽烟,木工在翻手机里的图纸。有个小伙子穿着崭新的工装,不停整理衣领——这架势,一看就是头回出来找活干的。
“日结叁百,包午饭!”穿迷彩服的大哥喊了一嗓子,瞬间围过去十几个人。我在旁边看了会儿,发现个有趣的现象:老师傅们反而不急着上前,他们更在意具体干什么活、在哪干、工具谁提供。有个花白头发的大爷慢悠悠地说:“急什么?得找那个江山寻大工去处,不是随便有个活就接。”
这话让我琢磨了好久。是啊,找工作和找活计是两码事。前者要的是稳定,后者图的是合适。
转到市场角落,看见个四十岁左右的汉子正在和雇主讨价还价。“你这价钱还行,可工地太远了。”他掰着手指算,“来回叁小时车程,干完活到家都八九点了,不值当。”最后这笔生意没谈成,但他脸上看不出半点懊恼。
手艺人的选择
后来在早餐摊又遇见那汉子,他正就着豆浆吃油条。聊起来才知道,他是个油漆工,在这行干了二十年。“现在挑活儿,”他抹抹嘴,“不是给钱就干。得看活儿适不适合,业主懂不懂行,工友配不配合。”他说上个月推了个大单子,因为业主非要他赶工,还指定用便宜的漆。
“咱这手艺,”他敲敲桌子,“就像老中医开方子,得对症下药。墙面湿度大不能用那种漆,阳台日晒严重得选防晒的。他们不懂,咱不能跟着瞎干。”
正说着,他手机响了。“哎,李老板啊……明天那个活我看了,地下室是吧?得先用除湿机抽两天……”挂了电话,他冲我笑笑,“这个行,虽然价钱一般,但业主明白道理。”
我突然理解了他说的“江山寻大工去处”是什么意思。不是找最赚钱的,是找最能发挥手艺的。
这种转变挺有意思。早些年大家比的是谁活多,现在比的是谁活好。劳务市场墙上新贴了二维码,扫进去是个本地工匠群,里面经常分享各种施工注意事项、新材料使用心得。有个水电工昨天还在群里说,接了老房子改造,特意多花半天时间重新规划了线路,“虽然少赚了钱,但这样布局更合理,用着安全”。
回家的路上经过新建的小区,看见物业贴的通知栏里,挂着推荐工匠的照片和介绍。这倒是个新变化——手艺好的师傅开始被主动推荐,不再需要天天去劳务市场蹲点了。有个瓦工的介绍写着“擅长仿古青砖铺贴”,另一个漆工标注“精通艺术漆效果制作”。
楼道里又遇见老张,他这次眉开眼笑的:“找着地方了!有个设计工作室招实习生,虽然钱不多,但师傅愿意带。”我说这就对了,找活计就像找对象,得双方都看对眼。他连连点头,说要请我吃饭。
望着老张轻快的背影,我想起劳务市场那位老师傅的话。或许无论时代怎么变,找活干的本质都没变——不是在人群中挤来挤去,而是找到能让自己发光的位置。就像好的江山找大活的地方,不该是碰运气的中转站,而该成为展现真本事的舞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