晋江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,泉州中学生千元长途通话咨询
电话那头传来带着哭腔的稚嫩声音时,小陈老师才真正意识到,自己接到的这个特殊咨询意味着什么。
事情要从上周说起。我在一个本地教育论坛上发布了提供学业辅导的信息,本来只想补贴点家用。没想到,一个周二的深夜,我收到了条很特别的私信:“老师,能电话聊吗?叁小时,我付八百。”后面还谨慎地补充了句,“是对于泉州中学生的事。”
那个昂贵的电话
说实话,看到这个报价我愣住了。什么电话值这个价钱?普通家教两小时也才两叁百。我犹豫着回了句:“可以先说说具体是什么事吗?”对方只回了四个字:“不方便打字。”
好奇心驱使我接下了这个请求。周五晚上八点整,电话准时响起。接起电话,我“喂”了一声,对面却沉默了近半分钟,只能听到细微的呼吸声。
“老师……”终于,一个听起来很年轻、略带沙哑的男孩声音传来,“我在学校……遇到点麻烦。”
我轻轻应了一声,没有催促。这种时候,耐心比任何建议都重要。
“我爸妈在国外工作,一年就回来一次。”他断断续续地说着,“我和奶奶住,她身体不好,我不敢跟她说学校里的事……”
原来,这个孩子在班级里被孤立了。不是因为学习成绩,也不是因为性格问题,而是因为他用的是最新款的手机,穿的是名牌运动鞋。同学们在背后议论他“炫富”,其实那只是父母愧疚之下的补偿。
“他们说我装清高,可我真的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和大家交流……”他的声音越来越小,“上周体育课分组,又没人选我。我站在操场边上,感觉所有人都在看我。”
听到这里,我心里一阵发紧。这个看似简单的泉州中学生千元长途通话咨询背后,藏着的是一颗孤独又不知所措的心。
“所以你愿意花这么多钱打电话,是因为找不到人说话吗?”我轻声问。
电话那头又沉默了,然后传来吸鼻子的声音。“老师,我不缺钱。我缺的是……能认真听我说话的人。”
藏在费用背后的真相
随着聊天的深入,我发现这个孩子其实很聪明。他知道八百元叁小时的价格不寻常,但正因为这样,他才确信我会认真对待这次通话。
“我试过找学校的心理老师,”他苦笑着说,“但每次谈话都像在完成任务。而且我怕被同学看到,更坐实了‘有问题’的标签。”
我们不只是在讨论他被孤立的问题,更多的是在寻找突破口。我建议他从小事做起,比如明天带一包大家可能都喜欢的小零食,自然地分给周围的同学。或者主动问问同桌某道数学题的解法,哪怕他其实会做。
“装不懂问题,会不会太假了?”他疑惑地问。
“人与人之间的接触,很多时候就是从这些小‘借口’开始的啊。”我笑着说。
通话快结束时,他的语气明显轻松了许多。我们约定,两周后再通一次电话,不过下次只收普通家教的费用。他笑说:“老师,你这样做生意会亏本的。”
但我们都明白,这通晋江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早已超出了商业咨询的范畴。
挂断电话后,我久久不能平静。这个孩子的处境让我想到很多。现在的学生,尤其是那些家境不错但父母缺席的孩子,他们面临的孤独感是真实而沉重的。物质丰富填补不了情感的空白,有时候,他们愿意付出高昂的代价,只是为了找到一个愿意倾听的成年人。
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,但它时常浮现在我脑海里。也许在某个角落,还有无数个这样的孩子在寻找倾诉的渠道。而我们这些成年人,是否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和耐心?
后来,那个男孩又给我打过两次电话,每次都在进步。他说他加入了学校的篮球队,虽然只是替补,但终于有了归属感。最近一次通话,他兴奋地告诉我,班里有个同学生日,邀请了他参加聚会。
听到这个消息,我在电话这头笑了。我知道,那八百元开始的通话,改变的不只是一个孤独少年的处境,也让我重新认识了教育工作的意义。有时候,陪伴和倾听,比任何高超的教学技巧都来得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