邛崃宾馆住宿后服务该如何称呼,类似的服务名称
从“宾至如归”说起
前几天有朋友去邛崃旅游,回来跟我聊起个挺有意思的事儿。他说在邛崃一家宾馆退房时,前台工作人员热情地询问:“您对我们的住宿后服务还满意吗?”朋友当时就愣住了,反问道:“住宿后服务?是说退房之后还有服务吗?”这个问题,确实让人琢磨。
咱们平时住酒店,熟悉的无非是预订、入住、退房这几个环节。可仔细想想,从你踏出酒店大门那刻起,关系真的就结束了吗?好像也不是。比如遗留物品寄回、发票补开、会员积分补录,甚至旅行咨询,这些不都发生在住宿之后吗?这些零零总总的内容,到底该怎么称呼才合适呢?
名不正则言不顺
记得有次我出差,把充电器落在客房了。打电话到酒店,接电话的小姑娘支支吾吾了半天,说:“您说的这个...这个离店后的问题,我帮您转接到客房部。”你看,连酒店员工自己都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定义这项服务。这让我想起个更通俗的例子——网购。咱们在网上买东西,不是都有个“售后服务”吗?那酒店住宿为什么不能有个“住宿后服务”呢?
其实这个住宿后服务的概念,在酒店行业里一直存在,只是叫法五花八门。有的酒店叫“客户关怀”,有的叫“延伸服务”,还有的叫“离店支持”。但这些称呼要么太笼统,要么太技术化,客人听了往往一头雾水。就像你去餐厅吃完饭,服务员问“需要餐后服务吗”,你肯定莫名其妙。但如果说“需要打包吗”或者“要开发票吗”,意思就明确多了。
话说回来,为什么非要给这些服务找个合适的称呼不可呢?这就像给人取名字,一个好的称呼能让人立刻明白这是怎么回事。比如“售后服务”这个词,大家一听就知道是产物卖出后的各种服务。那对于酒店行业,是不是也该有个这样通俗易懂的叫法?
身边的那些事儿
我有个在成都做酒店管理的朋友跟我分享过他们的做法。他们酒店现在统一把这类服务称为“离店关怀”,内容涵盖得很全面:从简单的发票补寄、物品找回,到旅行路线推荐、当地特色产物代购,甚至还能帮客人预约下次入住的房型。他说自从用了这个称呼,客人投诉找不到对应部门的情况少了八成。
不过,“离店关怀”这个叫法虽然温馨,但有时候在正式场合使用又显得不太严谨。比如在服务流程文档里,可能就需要更规范的术语。这让我想到,是不是可以根据不同场景使用不同的称呼?就像我们对同一个人的称呼,在家里叫小名,在办公室叫全名,其实都是同一个人。
有时候我觉得,给服务取名字就像给孩子起名,既要好听好记,又要准确达意。太花哨的名字反而容易让人忘记本质。就像前段时间有家民宿把“住宿后服务”叫做“旅程延续计划”,名字挺诗意,但好多客人根本不知道这是干什么的。
换个角度想问题
如果我们跳出酒店行业的思维定式,会发现其他行业早有成熟的解决方案。比如航空公司的“会员服务”、银行的“客户维护”,这些都能给我们启发。但直接照搬肯定不行,毕竟住酒店和坐飞机的体验完全不同。
说到这里,我突然想到个例子。有家连锁酒店别出心裁,把这项服务叫做“在路上支持”。意思是虽然你已经离开酒店,但你的旅途还在继续,酒店愿意继续为你提供帮助。这个叫法既亲切又形象,还带着点儿情怀,让人感觉酒店真的在关心你的整个旅行体验,而不仅仅是你住店的那几天。
其实啊,最好的称呼应该是客人最容易理解和记住的那个。太专业的术语反而拉远了和客人的距离。就像咱们平时说话,用“帮忙”比用“提供协助”要亲切得多。重要的是让客人知道,即使已经退房,遇到问题依然可以找酒店,这种安心感比什么华丽的称呼都重要。
也许再过段时间,当“住宿后服务”这个词像“售后服务”一样普及的时候,大家就不会为怎么称呼它而烦恼了。不过在那之前,各家酒店可能还得继续摸索,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个叫法。毕竟,好的服务需要好的名字,而好的名字会让好的服务更加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