仁怀品茶喝茶工作室,仁怀茶艺品鉴工作室
路过仁怀老城区那条青石板路时,总会被一股若有若无的茶香牵住脚步。转角那家仁怀品茶喝茶工作室的木牌匾,被岁月磨得发亮,却依然稳稳地挂着。
推门进去,铃铛轻响,仿佛跨进了另一个世界。外头的车马声一下子远了,只剩满室茶香幽幽地飘着。老板是个随和的中年人,正不紧不慢地用滚水烫着白瓷盖碗,见人来了,只抬头笑笑:“坐,水刚开。”
一杯茶的工夫
在这儿,时间好像走得特别慢。没有花哨的茶单,老板会根据天气、时辰,甚至你的气色,从柜子里取出个小罐子。“今天闷热,尝尝这道去年的白茶,”他边说边拈起茶叶,动作轻巧得像在对待什么珍宝,“茶叶舒展开的样子,看着就舒坦。”
第一泡总是先敬给客人。茶汤清亮亮地盛在素白的杯子里,热乎乎地暖着手。初入口淡淡的,但那股甘甜的回味,会从喉咙底慢慢地、慢慢地返上来,让你不自觉地静下来,细细感受。在这儿喝茶,图的不是解渴,就是这么一口“慢”。
墙边立着几个大陶缸,里面是不同年份的普洱。老板说,茶跟人一样,也需要时间慢慢成长,急不得。这话听着平常,细想却很有味道。
从喝到品的那点意思
再往里走,就是仁怀茶艺品鉴工作室的活动空间。这儿和外面随意喝茶的氛围不太一样,多了一份专注。长条茶桌上整齐摆放着各式茶具,从玻璃公道杯到紫砂小壶,每样都透着用过的心思。
记得有回碰上个小型的品鉴会,五六个人围坐着,主题是“同一座茶山,不同师傅做的生普”。主持的茶艺师话不多,却句句点在要害上。“你们感受一下,左边这杯香气是不是更扬?但右边这杯的茶汤,明显更有力道。”她轻声引导着。
我照着方法,学着在嘴里让茶汤转一圈,果然品出了门道。同一片山水养育的茶叶,经过不同人的手,竟呈现出这般不同的性格。这种体验很新鲜,它不是要你成为专家,而是帮你打开一扇窗,看到茶世界里更多的风景。
那位茶艺师一边给大家续水,一边闲聊似的说:“咱们仁怀茶艺品鉴工作室,就是希望大家能找个机会,把心静下来,认真地对待一杯茶。”她说这话时眼神很认真,让人不由得点头。
常来的客人里,有位退休的老教师说得实在:“以前喝茶就是牛饮,解渴就行。现在才晓得,慢下来,茶会告诉你它的故事。”他端起杯子,细细闻了闻香,那满足的神情,比什么都说明问题。
夕阳斜照进窗棂,给满屋的茶器镀了层柔和的光。我看着杯中起伏的叶芽,忽然觉得,无论是外面随意的一杯清饮,还是里面专注的品味,本质上都是一样的。它们都在这个喧闹的城市里,为我们留住了一片可以安心喘息的角落。
走出工作室,晚风拂面,唇齿间还留着那抹若有若无的甘甜。这条老街我走过很多回,唯有今天觉得脚步特别踏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