赣州喝茶上课群,赣州品茶学习交流圈
最近在朋友圈里看到不少人在聊“赣州喝茶上课群”,说实话,第一眼看到这个名字我也愣了一下。喝茶就喝茶,上课就上课,这俩怎么能凑到一块儿去呢?抱着几分好奇,我托朋友把自己拉进了这个叫“赣州品茶学习交流圈”的群聊,想看看里头到底在忙活些什么。
进去之后才发现,这儿跟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。没有没完没了的广告刷屏,也没有人在里面闲聊扯淡。群主是个爽快的本地茶商,大家都叫他老陈。他每周会固定挑两个晚上,在群里开“茶课”。记得头一回赶上,他正在讲赣南本地特有的“盘古山云雾茶”。老陈不照本宣科,就用手机拍着自家茶台,一边烫杯温壶,一边跟我们唠:“你看这干茶,条索紧结,颜色是不是像雨后青山的雾气?闻香这步急不得,得让热气把香味慢慢烘出来……”他说话带着浓浓的乡音,讲的都是大白话,听着特别亲切,就像邻居家的大哥在跟你分享他的心头好。
一杯茶里的门道
这么跟着听了几次,我才渐渐明白,这个群名里的“上课”是啥意思。它不是在正儿八经地传授知识,更像是一种分享。有一回,群里一位大姐问,为什么自己泡的绿茶总有一股涩味。老陈马上回了一段语音:“妹子,问题可能出在水温上。泡这种娇嫩的绿茶,水烧开了你得晾一晾,大概八十来度就够了。水太滚,一下子就把茶叶烫‘熟’了,里面的茶多酚析出太快,可不就涩嘴嘛。”他这么一说,好多潜水的群友都冒出来表示“学到了”。这种随时提问、随时解答的氛围,让学茶这件事变得一点也不枯燥。
这个“赣州喝茶上课群”有意思的地方还在于,它不光是动嘴皮子。每个月,老陈会组织一次线下的“茶聚”,地点有时在他的茶铺,有时在某个安静的茶馆。上周末我就去了一次,亲眼看着老陈演示如何用盖碗泡出岩茶最好的滋味。他从“关公巡城”到“韩信点兵”,每一个动作都沉稳流畅,嘴里还讲解着为什么要这么做。我们围坐一圈,能闻到随着水汽蒸腾起的兰花香,能品到入口后层次分明的岩韵。这种沉浸其中的体验,是看多少篇文章和视频都换不来的。
在群里待久了,我发现来来去去就是那么一群真心爱茶的人。有喝了半辈子茶的老茶客,也有像我这样刚入门的新手。大家因为“赣州品茶学习交流圈”聚到一块,聊的不只是茶,有时也会借着茶聊聊生活里的琐事。谁家遇到了好水,会拍个照片发上来;谁出差带回了外地的特色茶,也会在群里吆喝一声,请大家有空来尝尝。茶在这里,变成了一条纽带,连起了一群原本互不相识的人。
回头想想,这个群之所以能留住人,或许正是因为它没那么“功利”。它不为卖茶,也不为显摆高深的知识,就是单纯地营造了一个地方,让喜欢喝赣州茶、想了解赣州茶文化的人,能找到一个说话和倾听的地方。如果你也对茶感兴趣,或许也可以留意一下身边,有没有这样一个能让你一边喝茶,一边“上课”的小圈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