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盘水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,周边学子百人叁小时活动
最近朋友圈里有个消息传得挺火——六盘水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,凑在一块儿搞了个挺热闹的活动。说真的,刚看到“周边学子百人叁小时活动”这行字时,我还琢磨着是不是又是那种摆拍式的集体照。结果问了参与过的学弟才知道,这事儿比想象中有意思多了。
那天下午两点刚过,六盘水城郊的实践基地就陆陆续续来了不少人。有骑共享单车的,有搭公交的,叁叁两两聚在一起闲聊天。组织活动的同学手里拿着名单核对人数,旁边体育系的男生正帮忙搬矿泉水。起初大家都有点生分,同一个学校的可能还打个招呼,不同学校的就各自低头玩手机。不过这种尴尬没持续太久——组织者很聪明地把所有人打乱分组,要求用二十分钟设计出自己小组的旗帜和口号。
破冰瞬间与团队火花
你猜怎么着?当一百来个年轻人开始为同一个目标忙活时,那种拘束感就像春雪似的化开了。美术专业的同学主动担起画旗的任务,文学院的学生咬着笔头想口号,理工科的则忙着研究怎么把旗杆固定得更稳。有个穿红色卫衣的男生特别逗,举着他们组设计的“彩虹闪电队旗”满场跑,引得大家笑成一片。这种自发分工的默契,反而比刻意安排的破冰游戏来得自然。
随后的户外协作环节更是精彩。设置了好几个需要团队配合的挑战项目,比如跨越障碍、传递物资这些。我特别注意到有个戴眼镜的女生,起初总是怯生生地站在队伍最后。在完成“盲人方阵”任务时——就是蒙住眼睛仅凭语音指令排列队形——她突然成了小组的“听觉指挥官”,因为只有她能通过脚步声准确判断队员的位置。当她摘下眼罩听到队友们的掌声时,那张涨红的脸简直在发光。
要说最让人触动的是茶歇时间的闲聊。几个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围坐在石阶上,话题从专业课老师的有趣口音,聊到各自家乡的端午习俗。有个苗族姑娘说起她奶奶包的粽子,形容得让在场的人都咽口水。这种不经意的文化交流,比任何说教都来得生动。我旁边穿着印有“六盘水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”文化衫的组织者小声告诉我,他们最初就是不想让周末变成寝室里的手机马拉松,才策划了这场叁小时的聚会。
天色渐晚时活动接近尾声,主办方突发奇想,让大家用便签纸写下一句话贴在留念墙上。我凑近看了几张,有写“原来隔壁学校的吉他社这么厉害”,有写“今天终于敢在陌生人面前唱歌了”,还有张画着笑脸的纸上写着“叁小时太短,下次约爬山啊”。这些零零碎碎的留言,拼凑出了比活动本身更珍贵的东西。
回城的校车上,听见后座两个女生在交换联系方式。其中一个说:“咱们下周末可以去你刚才说的那个书屋看看?”另一个爽快答应:“行啊,我知道六盘水附近还有几家超棒的小店...”车窗外的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,而叁小时前还彼此陌生的年轻人,此刻已经约起了下一场见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