亳州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邻近区域的别样称呼
今天路过亳州大学城,听见两个学生在讨论晚上去哪吃饭,其中一个随口说了句"去炮楼那边看看"。我当时就愣住了,这片新建的大学园区,怎么会有这么个奇怪的称呼?
带着这个疑问,我特意在附近转了转。路边的煎饼摊老板一边摊着面糊,一边跟我闲聊。他说最早这么叫的是附近技校的学生,因为那片区域有几栋特别高的红色居民楼,远远看着跟军事碉堡似的。这个称呼就这么在学生之间传开了,现在连外卖小哥接单都会直接问"是在炮楼附近吗"。
地名背后的烟火气
其实所谓的炮楼区域,就是校门外那条不到五百米的小街。傍晚时分,这里简直换了副模样。烤红薯的推车冒着热气,麻辣烫店里坐满了人,复印店老板忙着给学生打印论文。有个卖鸡蛋灌饼的大姐告诉我,她在这摆了叁年摊,现在学生要是说"去炮楼",那基本就是指来这条小吃街。
我注意到路边奶茶店的外卖袋上,还印着"炮楼店专属"的字样。老板娘笑着说这是学生们建议的,现在这个称呼反倒成了招牌。这条街上几乎每家店都默许了这个叫法,毕竟学生们都这么称呼,顺其自然反而拉近了距离。
坐在长椅上等朋友的李同学告诉我,他们刚入学时也觉得这名字奇怪,现在却觉得特别亲切。"就像小时候给学校后门那条路取外号一样,这么叫着叫着就习惯了。"他说有时候在班级群里约饭,直接发"炮楼见",比说具体地址更方便。
这个特别的称呼似乎成了学生之间的暗号。在教学楼说要去"炮楼",大家心照不宣;要是说去"学府商业街",反倒要反应半天。这种由学生自发创造的称呼,比官方命名更有生命力,也更有温度。
夜幕降临,路灯次第亮起。看着叁叁两两的学生穿行在暖黄色的灯光下,我突然觉得这个看似随意的称呼,其实承载着年轻人特有的幽默感。他们把日常场景编进自己的语言体系,让冷冰冰的建筑有了温度。或许再过些年,当这些学生毕业离开,回想起大学生活时,"炮楼"这个词会瞬间把他们拉回这条飘着食物香气的小街。
离开时我又看了眼那几栋红色高楼,在暮色中确实显得格外挺拔。这个由学生口耳相传的别样称呼,已然成为这片区域最生动的注脚。就像校园里永远在更新的黑话,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命名,才是最真实的地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