儋州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,学生高价通话叁小时
最近在儋州的朋友圈里,有个话题特别火——当地一名初中生竟然花了800块钱,就为了和同学通叁个小时电话。这事儿乍一听真让人纳闷,现在微信语音不都是免费的吗?谁还专门花钱打电话啊?
我特意找亲戚家的孩子打听了一圈,才慢慢摸清了门道。原来这通电话用的不是普通线路,而是某种需要特殊权限的境外通讯软件。这些初中生最近迷上了某款国际服手游,为了和国外玩家组队开黑,非得用这种能跨国的语音服务不可。那为什么普通网络电话不行呢?据说是因为这种服务能绕过防火墙,延迟也低,打游戏时不卡顿。
这笔账怎么算都不划算
800块叁小时,平均每分钟就要四块多。这价钱放在普通人身上,怕是谈生意都嫌贵。可这些孩子怎么就想不通呢?隔壁班小李的说法挺有意思:“装备都抽了几千了,还在乎这点电话费?”听起来像是在游戏里花钱如流水,现实中打电话花八百反而觉得正常了。
更让人想不通的是,这些孩子明明能在游戏里打字交流,为什么非要打电话?几个男生笑嘻嘻地说,开着语音打团战才有感觉,文字聊天太耽误事。有时候遇到外国队友,还得现场学两句塑料英语,这事儿在他们圈子里居然成了时尚。
家长们大多还蒙在鼓里。有位妈妈偶然看到手机账单,还以为是被运营商乱扣费了。直到孩子坦白,才知道这是专门为打游戏买的国际通话套餐。气得她直接把孩子智能手机换成了老人机。
为什么偏偏是国际长途?
这事儿细想挺有意思。现在孩子们玩的游戏,服务器动不动就在国外。国内玩家想联机,就得各显神通。有些孩子为了在游戏里显得“专业”,非要追求那种“零延迟”的通话体验。结果就是,儋州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这种事,在他们圈子里反而成了炫耀的资本。
我认识的一个初叁学生说得实在:“周末组队开黑,叁小时转眼就过去了。有时候一晚上话费比网费还贵。”他说着挠挠头,“其实后来想想,用国产语音软件也差不多,就是面子上过不去。”
这种学生高价通话叁小时的现象,倒让我想起小时候攒钱买点卡的往事。只不过那会儿几十块钱就能让人心疼半天,现在孩子们一掷千金,眼皮都不眨一下。
学校老师也注意到这个问题。有位班主任在班会上专门提到,发现不少学生上课精神不济,追问之下才承认是深夜连线打国际游戏。更麻烦的是,这些话费都是孩子们从压岁钱、零花钱里抠出来的,有的甚至省下早餐钱就为了周末能痛快打几小时游戏。
说实话,站在大人角度,这种儋州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的消费确实让人看不懂。但要是设身处地想想,这或许就是现在初中生的社交方式?就像我们当年会省吃俭用买偶像专辑,现在的孩子愿意为游戏体验买单。只是这价钱,着实让人捏把汗。
有个孩子说得挺在理:“其实后来我们也发现,开着语音聊天容易分心,战绩反而更差了。”他们班现在流行起新的玩法——还是组队打游戏,但改用免费语音软件,把省下的钱拿来买皮肤。“这样划算多了,”他不好意思地笑笑,“就是明白得有点晚。”
这事儿在儋州当地传开后,倒是给很多家长提了个醒。现在智能手机功能太复杂,孩子们用起来比大人都溜。要是不留个心眼,可能真不知道他们在用手机做什么。有位爸爸想了个办法,每周和孩子一起查看通话记录,既监督了消费,又多了交流的话题。
说起来,孩子们追逐潮流的心态从来没变过,变的只是形式。从前是收集干脆面里的卡牌,现在是在游戏里组队开黑。关键是怎么在新鲜事物和实际负担之间找到平衡点。毕竟,八百块钱对普通家庭来说,真不是个小数目。
这件事慢慢在儋州传开,倒是让不少孩子自己开始反思。有个参与过这种高价通话的男生说,现在他们班同学都会互相提醒:“开黑可以,但别跟钱过不去。”这种自觉,恐怕比老师说多少遍都管用。
通信公司在商言商,提供这种特殊服务本无可厚非。但看到初中生成为主要用户时,是不是也该多想想?毕竟赚钱的方式有很多种,从孩子口袋里掏钱,总让人觉得不太是滋味。
夜幕降临,儋州的网吧又开始热闹起来。不过现在仔细观察,会发现不少学生党都戴着自己的耳机——连着手机上免费的语音软件。看来,吃过亏之后,孩子们也在学着长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