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河子火车站小巷子,邻近的街道风貌
一条小巷的日与夜
石河子火车站旁,藏着一条不起眼的小巷。如果你赶时间,大概会完全忽略它的存在。可要是放慢脚步往里走,就能发现这座城市的另一副面孔。巷子不深,站在这一头能望见那一头,但走进去,时间好像忽然慢了下来。
清晨六点半,第一缕阳光还没照进巷口,卖豆浆的老陈就已经摆好了摊子。他那辆叁轮车骑了快十年,推起来嘎吱作响,但蒸汽从锅里冒出来的样子,依然很有精神头。“老街坊就认这个味道。”他说着,把豆浆袋口利索地一拧一扎,递给匆匆赶早班的年轻人。隔壁的烤馍店,香气已经飘了出来,刚出炉的馍金黄酥脆,五毛钱一个,多少年了没涨过价。
巷子两旁是些老房子,叁层高的红砖楼,阳台栏杆锈迹斑斑,却摆满了绿萝和月季。二楼王阿姨每天准时在七点十分晾衣服,衣架碰撞的清脆声,成了这条小巷的晨钟。她在这儿住了叁十多年,看着巷口那棵老槐树从手腕粗长到一人抱不过来。“以前这儿可没这么安静,”她一边抖开湿润的床单一边说,“火车站的汽笛声,半夜都听得清清楚楚。现在啊,火车快了,声音反而小了。”
白天的石河子火车站小巷子,是另一番热闹。菜贩子的叫卖声、自行车铃铛声、小孩追跑的笑闹声,混杂在一起。修鞋的刘师傅坐在巷子中段,他的工具箱像个百宝箱,不管是鞋跟磨偏了还是拉链卡住了,到他手里都能恢复如初。他也不多话,就埋头干活,偶尔抬头看看巷子里来往的人。问他在这儿多久了,他眯着眼想了想:“铁道从东边改到西边那年,我就在这儿了。”这话说得,像在说昨天的事,又像在说上辈子的事。
邻近的街道风貌,其实就藏在这样的细节里。新修的马路上车来车往,高楼大厦拔地而起,但拐进这条小巷,好像走进了另一个时空。这里的时间不是按分钟计算的,而是跟着卖豆浆的出摊、跟着王阿姨晾衣服、跟着刘师傅修好一双又一双鞋来计算的。
下午四五点钟,放学的孩子们回来了。几个半大小子把书包往墙根一放,就踢起了毽子。毽子上下翻飞,像只色彩鲜艳的鸟。他们的笑声很响亮,惊得槐树上的麻雀扑棱棱飞走。这时候,巷子里的老人们也搬着小马扎出来了,坐在自家门口,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。说谁家的儿子考上了大学,说菜价又涨了几分,也说几十年前,这里还是一片戈壁滩。
夜幕降临,巷子渐渐安静下来。只有几扇窗户透出温暖的灯光,还有电视节目的声音隐约传来。路灯是那种老式的,光线昏黄,把人的影子拉得很长。偶尔有晚归的人骑着电动车经过,车灯像一把剪刀,剪开黑暗,然后又让黑暗合拢。
站在这条石河子火车站小巷子里,能同时看见过去和现在。那些斑驳的墙面记录着风雨,新刷的标语又透露着时代的消息。这里不像大街上那样光鲜亮丽,却有着最真实的生活气息。每一个走过这里的人,都带着自己的故事,而这些故事,又都变成了小巷记忆的一部分。
夜深了,巷子沉沉睡去。明天,当第一班火车驶出车站时,它又会醒来,继续见证这座城市的日常。那些看似平凡的瞬间,其实都是最珍贵的。就像这条小巷,虽然不起眼,却连接着许多人的家和记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