蚌埠300元左右的巷子,蚌埠叁百元巷子寻访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20:12:26 来源:原创内容

那天路过张公山公园,老远就听见几位大爷坐在石凳上闲聊。穿灰夹克的那位拍着膝盖说:“要说现在叁百块能找个啥地方?连快捷酒店都住不舒坦。倒是那些老巷子里的民宿,还留着点人情味。”这话像颗小石子,在我心里漾开了一圈涟漪。

转过天我揣着叁百块预算,真就钻进了蚌埠的老街巷。青石板路被磨得发亮,墙角探出几丛野茉莉。在第一家民宿门口,穿碎花围裙的老板娘正晾晒棉被,看见我便笑:“住店?有临窗的屋子,下午能晒着太阳。”木楼梯吱呀作响,房间里的搪瓷盆印着红双喜,枕巾是手勾的棉线花样。窗台上摆着用健力宝罐子改的烟灰缸,隔壁传来冰糖吊梨的甜香。

巷子里的烟火账本

巷口修鞋匠老周和我算过账:“早上喝碗辣汤叁块五,中午吃牛肉面十五,晚上自己下挂面。你算算,叁百块够我活整十天。”他鞋摊旁的电线杆上,贴着毛笔写的房屋招租启示,最下面那行“月租叁百”被雨水洇得模糊。往深处走,竟遇着卖藕粉圆子的推车,热腾腾的蒸汽里,守摊的姑娘说她们租的阁楼正好叁百整,“就是冬天水管老冻住”。

在第叁条巷尾的旧书店,老板从民国杂志里抬起头:“你找叁百块的屋子?往前走到红砖楼问问。”他顺手包了本《蚌埠风物志》给我,书页间夹着1982年的粮票。后来才知道,那位总在槐树下打太极的九旬老人,年轻时守着巷子见过逃难的学生、赶集的商贩,现在还会用搪瓷缸给迷路人倒茶。

暮色染灰瓦檐时,我坐在院门口竹椅上。卖豆饼的吆喝声由远及近,二楼传来新闻联播片头曲。穿校服的女孩蹲在井边刷球鞋,塑料拖鞋啪嗒啪嗒掠过水洼。这些月租叁百上下的老屋,装着整座城市的体温。斜对门那户突然飘出炝锅的香气,系围裙的大婶探出身:“小伙子,添双筷子的事儿!”

路灯次第亮起,把晾衣绳上的衬衫映成半透明。我数了数今天的收获:叁家实地看过的屋子,五段与街坊的闲聊,还有手心里那枚老板娘塞的蜜叁刀。忽然觉得,这蚌埠叁百元巷子寻访,倒像在旧箱笼里翻出了祖母的棉袄,针脚里絮着阳光的味道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