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州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附近类似建筑群

发布时间:2025-11-04 07:23:55 来源:原创内容

那些被叫做“炮楼”的建筑

在常州大学城附近转悠,你总会听到学生们提起“炮楼”这个称呼。第一次听见的时候,我愣了一下,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战争片里那种高耸的军事工事。可顺着他们手指的方向看去,不过是几栋普普通通的居民楼,外观甚至有些老旧,这和“炮楼”这个词给人的印象,实在是相差甚远。

后来待久了才渐渐明白,这个称呼背后,其实藏着学生们的幽默和一点点自嘲。这些楼宇之所以被叫作炮楼,主要是因为它们密集的窗口和相对单一的筒子楼结构。你可以想象一下,一栋楼里上下左右分割出无数个小单间,每个窗户后面都可能住着一个为了考研、考公或者单纯想找个便宜地方栖身的年轻人。从远处看,这些密密麻麻的窗户,确实有点像碉堡的射击孔,当然,这里面射出的不是子弹,而是无数个奋斗的青春和梦想。

走进去感受会更真切。楼道里通常有些昏暗,两边房门紧挨着,偶尔能听到某个房间里传来的背书声,或者敲击键盘的哒哒声。阳台外晾晒着各式各样的衣服,在风中轻轻摆动,构成了最鲜活的生活图景。这里的租客,绝大部分是附近高校的学生,或者刚毕业还没站稳脚跟的年轻人。对他们来说,这些被称为炮楼的建筑,提供了一个成本低廉的落脚点,让他们能在这座城市里,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小空间。

放眼整个常州大学城周边,类似炮楼这样的建筑群其实不算少。它们往往建成于十几甚至二十几年前,当初或许是为了满足早期涌入的务工人员或经商者的居住需求。时过境迁,随着大学城的规模不断扩大,这些建筑群很自然地转换了角色,成了服务学生群体的重要一环。它们的位置往往离学校不远,生活配套也还算齐全,楼下可能就是小吃店、复印店和小超市,非常方便。

当然,居住体验是另一回事。隔音效果普遍不太好,有时候能清楚听到隔壁的动静;空间也比较狭小,可能除了放下一张床和一张书桌,就没什么富余的地方了。但话说回来,对于手头并不宽裕的学生们,这点不便似乎是可以忍受的。毕竟,在这里,他们能用最小的成本,换取最重要的东西——一份不受打扰的清静,一个能安心读书备考的环境。这些被戏称为炮楼的建筑群,在某种程度上,成了他们迈向未来的一块跳板。

有时候我会想,这些建筑本身是沉默的,但它们承载的故事却无比鲜活。每一扇亮着灯的窗户后面,都可能有一个正在挑灯夜读的身影,一个正在为未来精心描绘蓝图的灵魂。炮楼这个称呼,乍听之下有些戏谑,甚至带点调侃,但细细品味,却能感觉到学生们一种苦中作乐的豁达。他们用这种方式,给这些平淡无奇的建筑赋予了独特的身份认同,仿佛在说:“看,这就是我们战斗和生活的地方。”

这些建筑群就这样静静地立在大学城周围,见证着一批又一批年轻人的来来去去。它们的外观或许不起眼,设施也算不上完善,但确实在特定的时期,为特定的人群提供了一个温暖的港湾。当某个学生终于考上研,或者找到了满意的工作,搬离这里时,他回头望一眼那栋熟悉的“炮楼”,心里涌起的,大概会是一种复杂的感激吧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