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国学生品茶工作室,安国学园茗茶空间
安国学生品茶工作室最近在校园里悄悄火了起来。每次路过那栋爬满藤蔓的红砖小楼,总能闻到若有若无的茶香。说真的,我最初觉得学生们搞品茶就是附庸风雅,直到被室友拉着参加了他们周叁的茶会。
推开厚重的木门,整个空间和想象中完全不同。没有严肃的茶道表演,只有叁五成群的学生围坐在长桌前。有人捧着青瓷杯小声讨论论文,也有人对着茶汤颜色比划着什么。穿棉麻衬衫的学长正在演示怎么温杯,热气袅袅升起时,他忽然笑着说:"咱们这安国学生品茶工作室啊,说白了就是给大家找个能喘口气的地方。"
茶香里的慢时光
记得第一次尝岩茶时,我被那股焙火味呛得直皱眉。负责茶艺的女生却不急,又递来一盏:"像不像小时候外婆家灶台的味道?"说来奇怪,这句话突然让茶汤变得亲切起来。后来常去才发现,这里的妙处就在于不讲究那些繁文缛节。有时学弟学妹们会把奶茶杯带进来,学长们也只是笑笑:"先用茉莉花茶过渡也挺好。"
最近安国学园茗茶空间添了套新茶具,是毕业生们众筹的毕业礼物。白瓷盖碗内侧藏着枚手绘的银杏叶,正好呼应窗外秋天的校园。现在每周五下午,这里都会变成跨专业交流的据点。化学系的同学分析茶多酚结构,文学院的在记录茶谣,而农学院的同学居然在研究茶叶种植——这大概就是茶香独特的凝聚力吧。
上个月期末考前夜,工作室破例通宵开放。晚上十点多,有个女孩盯着茶海里晃动的月光突然说:"感觉就像在养一池会发光的泉水。"那时我们都在熬夜复习微观经济学,但满室茶香确实让焦躁的心沉静下来。或许所谓文化传承,未必需要正襟危坐,就这样伴着书香茶气慢慢浸润,反而更接近生活的本真。
现在偶尔看到有人拎着茶具匆匆穿过林荫道,就知道准是去工作室换班的。那个总泡凤凰单枞的广东同学,最近开始教大家用茶叶做书签;而总坐在角落练书法的姑娘,现在她的茶盏旁常围着讨论社团活动的同学。这片空间早已超越单纯品茶的场所,成了校园里独特的情感纽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