龙泉寻找卖学生的小妙招,学生市场开发新思路
龙泉最近有点发愁。他开了一家文创小店,就在大学城边上,本以为守着这么多学生,生意肯定差不了。可现实是,店里每天冷冷清清,进来看的多,掏钱买的少。这学生市场,到底该怎么“卖”呢?
他琢磨着,是不是自己的方法不对路。学生这群人,说简单也简单,说复杂也挺复杂。龙泉决定换个思路,不再是自己有什么就卖什么,而是得看看学生们真正想要什么。
第一步:听听他们在聊什么
龙泉做了件挺有意思的事。他不再整天守在店里,而是有空就跑到学校食堂、奶茶店,找个角落坐下,听听学生们平时都在聊什么。你别说,这一听还真听出了门道。他发现不少学生在讨论最近流行的手账、讨论哪个社团活动有意思、讨论周末去哪儿找个安静地方自习。这些看似闲聊的话,在龙泉耳朵里都成了宝贝。
他慢慢明白了,学生们买东西,很多时候买的不是东西本身,而是一种感觉,一种认同。你要是能戳中他们那个点,这事儿就成了。
把店变成他们喜欢待的地方
摸到点门道后,龙泉开始动手改造他的小店。他把那些学生不太感兴趣的库存清了清,转而进了一批做手账的材料和文创用品。这还不够,他还在店里开辟了一个小角落,摆上几张桌椅,让学生可以在这里写写画画。
变化悄悄发生了。有学生开始带着本子来这里做手账,一做就是一下午。还有人约着同学一起来这里小组讨论。店里的人气渐渐旺了起来,学生们把这里当成了除了教室、宿舍之外的“第叁空间”。人来了,生意自然也就来了。
龙泉发现,这个学生市场开发新思路还真管用。当你把店铺变成学生们愿意停留的地方,卖东西就变得简单多了。他们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,消费就成了顺便的事。
让学生帮你卖
更让龙泉惊喜的是,有些常来的学生开始主动帮他“带货”。有个大二的女生特别喜欢他店里的贴纸,每次来都会买一些,还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分享。结果你猜怎么着?隔天就来了好几个她的同学,指名要买同款。
这事儿给龙泉提了个醒。在学生群体里,同龄人的推荐比什么广告都管用。他索性顺势而为,邀请了几个在社交平台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生来做体验官,让他们自由创作,分享使用感受。
效果出乎意料地好。学生们更相信同学的真实体验,这种口碑传播比硬邦邦的广告有说服力多了。龙泉算是摸到了学生市场开发新思路的精髓——让学生成为你的传播者。
如今的龙泉小店,已经成了大学城里的一个热门打卡点。他依然每天都在寻找新的小妙招,但思路已经完全不同了。他说,卖东西给学生,不能太急功近利,得先给他们创造价值,让他们觉得你的店跟他们是“一伙的”。这样,生意自然就做成了。
龙泉的经历挺让人感慨的。有时候我们总想着怎么把东西卖出去,却忘了先去了解买东西的人到底需要什么。当你真正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,很多难题其实都能找到答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