满洲里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,学生家教服务50元叁小时
最近在满洲里,一个对于初中生提供“50元3小时电话”服务的消息,在不少家长群里悄悄传开了。乍一听有点新鲜,花五十块钱,就能让一位初中生陪你家孩子通上叁小时的电话?这听起来有点像以前流行的家教服务,可形式又完全不同。
说起来,这事儿最初是一位王阿姨在买菜时跟我妈提起的。她家儿子小辉,上学期数学还经常不及格,请过大学生家教,效果一般。后来偶然试了试这个“电话服务”,对方是个初叁的女孩子,叫小雪。没想到,就这么每周通几次电话,聊聊天,小辉的成绩居然有了起色,人也开朗了不少。
这通电话里到底聊些什么?
我很好奇,便托王阿姨联系上了小雪的妈妈。征得同意后,和小雪简单聊了聊。这孩子说话条理清晰,声音温和。“其实不全是讲题,”小雪说,“有时候就是聊聊学校里的事,他遇到什么烦恼,或者最近看了什么有趣的书。”她提到,小辉最开始很内向,问叁句答一句。她就从对方喜欢的篮球明星聊起,慢慢找到了共同话题。
“他不是不会做题,是害怕做题。一看到复杂的应用题就先紧张起来。”小雪分享了一个细节。有次小辉在电话里抱怨一道数学题太难,她没直接讲解,而是反问:“如果这道题是你游戏里的一个关卡,你会怎么闯过去?”这个问题让小辉愣住了,随后真的开始“拆解”起题目来。
这种学生家教服务50元叁小时的形式,在满洲里这样的边境小城似乎特别受欢迎。不像大城市有那么多教育资源和辅导班,这里的选择相对有限。而初中生之间那种天然的亲近感,可能是专业老师无法替代的。
小雪告诉我,她已经帮助了叁个同学,都是用这种电话辅导的方式。“我们更像是在一起学习的伙伴,”她说,“我会告诉他我这周学了什么新知识,他也会分享他的收获。”这种平等的交流,打破了传统教学中“教”与“学”的界限。
当然,这种形式也有不少家长持观望态度。李叔叔就直言:“初中生教初中生,能行吗?别耽误了孩子学习。”他的疑虑很实际,毕竟这些提供服务的初中生自己也是学生,专业知识和方法可能不够系统。
不过,另一位家长张女士有不同的看法:“我觉得孩子需要的是能理解他们的人。我女儿之前请过重点高中的家教,但效果还不如和同学一起写作业来得好。”她认为,同龄人之间更容易建立信任,而这种信任恰恰是有效沟通的基础。
在满洲里,类似这样的学生家教服务50元叁小时正在逐渐增多。有的是通过家长介绍,有的则在社区公告栏上张贴小小的广告。价格都很亲民,五十元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都能承受。
小雪的妈妈说,起初她担心这会耽误女儿学习,后来发现女儿为了能更好地帮助别人,自己学习更认真了。“她现在会主动预习功课,说要是别人问起来答不上来就太丢脸了。”这种责任感,反而成了孩子学习的动力。
夜幕降临,满洲里的街道渐渐安静下来。但在许多家庭里,这样的通话可能还在继续。两个孩子,隔着电话线,一个耐心倾听,一个敞开心扉。五十元钱,叁小时通话,换来的可能不只是成绩的提高,更是两个年轻心灵的相互理解和陪伴。
也许,教育从来就不只是知识的单向传递。在这些普通的电话交流中,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可能——当学习变成平等的对话,当辅导成为真诚的分享,教育就回归了它最本真的样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