龙口小巷子里150的爱情,窄巷百元情感故事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03:05:09 来源:原创内容

窄巷里的百元约定

龙口这条小巷子,真要找起来还得费点功夫。两边老房子挤挤挨挨的,晾衣杆横在半空,衬衫裤子随风晃悠。巷口修鞋的老张头在这儿摆了叁十年摊,他说这巷子最宽的地方,也就能并排走叁个人。

我就是在这儿遇见陈阿姨的。那天下午她正蹲在门口择韭菜,看见我东张西望的,抬头问了句:“找谁呢?”知道我是来做访谈的,她把手在围裙上擦了擦,非要拉我进屋喝茶。

“150块钱,现在够干啥呀?”陈阿姨给我倒了杯茉莉花茶,自己却捧着那个掉了漆的搪瓷缸子,“可叁十年前,就是这150块钱救了急。”

她说的就是1988年冬天的事。那时她和李叔刚结婚两年,儿子才八个月大。李叔在造船厂上班,她在纺织厂,两个人的工资加起来不到两百。孩子突然发高烧,医院说要住院,先交150块押金。

“我俩翻箱倒柜,把存折、口袋都翻遍了,凑来凑去还差五十多。”陈阿姨望着门外窄窄的天空,“那天也像现在这样,飘着点毛毛雨。”

李叔二话不说,骑着那辆二八大杠就出去了。他跑到厂里找工友借,可那时候大家都不宽裕。最后不知怎么的,竟把结婚时买的手表给当了——上海牌的呢,还是他爹留下的。

“他回来的时候,棉袄都湿透了,从怀里掏出那些钱,皱巴巴的,正好150。”陈阿姨说到这儿,声音轻了下来,“我问他哪来的钱,他就说借的。过了小半年,我才从别人那儿听说,他把表当了。”

后来李叔每天提前两小时起床,走着去上班,就为省下车票钱。那时候公交车票五分钱,他走了整整八个月,才把表赎回来。

“现在年轻人谈感情,动不动就要房要车。”陈阿姨笑了笑,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,“我们那时候啊,能把日子过下去就行。这条巷子里,谁家不是这么过来的?”

正说着,李叔买菜回来了。听见我们在聊这个,他不好意思地摆摆手:“陈年旧事,提它干啥。”可他还是坐下来,点了支烟。

“其实那会儿我也犹豫过,”李叔吐了个烟圈,“那块表是我爹留给我的,就想着将来传给儿子。可看着孩子烧得通红的小脸,还有什么舍不得的?”

他说那时候的150块钱,相当于现在两叁千了。可有些东西,不是用钱能衡量的。就像陈阿姨知道真相后,偷偷帮人缝补衣服,硬是攒钱给他买了条新围巾。

“羊毛的,花了她半个月工资。”李叔摸了摸后颈,好像那条围巾还在似的,“戴了二十年,前年才舍得扔。”

我问他们现在还住在巷子里,孩子们没接他们去新房子吗?陈阿姨说住习惯了,舍不得搬。这条窄巷里装着他们大半辈子的记忆,每一块石板都熟悉得很。

傍晚时分,我告辞离开。巷子里飘起了饭菜香,谁家在炒辣椒,呛得人直想打喷嚏。回头望去,陈阿姨和李叔正坐在门口的小凳上,一个剥蒜,一个择豆角,偶尔说两句话。

走出巷口,修鞋的老张头正在收摊。听说我刚从陈阿姨家出来,他笑了:“那两口子啊,感情一直这么好。这巷子里好多这样的故事,你慢慢听。”

是啊,在这看似普通的龙口小巷子里,藏着太多不为人知的情感故事。也许在某个转角,就能听见另一段温暖的往事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