眉山大学城学生约茶,眉山学子课余品茶小聚
眉山大学城学生约茶这事儿吧,最近在校园里还真挺常见的。下午叁点刚过,图书馆里就陆续有人收拾书包,手机屏幕上闪过“老地方见”的消息。从教学楼到商业街那几家茶馆,叁五成群的学生说说笑笑地往那儿走,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什么新开的网红店呢。
要说为什么大家都爱往茶馆跑?其实不光是喝茶那么简单。你瞧靠窗那位穿条纹衫的男生,正把笔记本电脑转向对面的同学:“这个数据结构作业我卡壳两天了,你帮我看看这个二叉树遍历……”玻璃壶里的金骏眉冒着热气,在他们讨论的间隙里缓缓舒展。隔间里几个文学院女生则围着一本《宋词选注》,偶尔有人举起手机拍下茶汤颜色发到社团群:“快来看!这红茶像不像李清照写的‘熔金’?”
这杯茶里装的都是青春故事
我常去的那家茶馆老板是个有意思的人,有次边擦茶海边唠嗑:“你们学生现在喝茶跟咱们当年可不一样。我们那会儿就蹲路边摊喝五块钱的茉莉花茶,现在你们倒好,居然能对着白毫银针讨论微观经济学。”他说着指了指角落里正在用茶杯当道具比划的小组——那是在排练心理剧的同学们。
确实啊,这些眉山学子课余品茶小聚的场景,早就不止是解渴那么简单了。上次我就遇见大四的学长学姐边喝凤凰单丛边修改简历,茶凉了又续,简历改到第叁版时,突然有人蹦出个创业点子,激动得直接把茶匙当成指挥棒在空中比划。
茶香里飘着好多这样的瞬间。大叁的学姐会教你用茶则量茶叶的讲究,旁边的学妹突然发现这和实验课用的天平异曲同工;点一壶正山小种能喝整个下午,比咖啡店划算多了,关键是说话不用扯着嗓子喊。
最近还挺流行“茶友速配”呢——不是谈恋爱那种,是跨专业找学习搭档。机械系的带着图纸来,会计系的抱着笔记本赴约,两杯龙井下肚,课程设计的难题居然在茶桌上找到了新思路。这种跨界的交流,在正经教室里反而不太容易实现。
记得去年冬至那天下着雨,茶馆里挤满了复习期末考的人。老板特意煮了陈皮普洱分给大家,说能暖胃提神。结果那个角落突然爆发欢呼,原来是有个小组的竞赛方案刚收到入围通知。当时满屋子都是茶香和年轻的笑声,那种感觉,大概就是青春该有的样子吧。
现在要是路过大学城周边的茶馆,透过雾气蒙蒙的玻璃窗,你总能看见那些举着茶杯比划的手势,听见夹杂着专业术语的谈笑。这些年轻的身影在茶香里交换着知识、分享着生活,让传统的茶饮悄然变成校园文化的新载体。或许很多年后,他们还会记得某个下午,在氤氲的茶雾中碰撞出的那个改变人生轨迹的灵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