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顶山附近500块钱的爱情,相近价位的情感故事
平顶山附近500块钱的爱情
矿工小张从井下上来时,手机在手心震了震。屏幕上躺着条短信:“老地方见?我带了烙馍。”发送人备注是“烙馍西施”。他咧开嘴笑,露出一排白牙,汗珠顺着鼻梁滑到屏幕上。这个月第叁次了,每次都是那家面馆,两碗烩面加份烙馍,总共不到五十块。
说起来挺有意思。半年前他在面馆听见老板娘数落姑娘:“都二十五了还挑,隔壁李科长家儿子不好吗?”那姑娘低头揉着面团,轻声说:“妈,感情这事儿,得看感觉。”小张正吸溜着面条,突然被这话击中了。他抹抹嘴,鼓起勇气说了句:“大姐,现在年轻人讲究感情,五百块钱也能处出真感情。”话一出口他就后悔了,这不是找骂吗?
谁知姑娘噗嗤笑了,抬眼看他:“那你说说,五百块钱怎么处?”后来他们真试了。第一次约会就在鹰城广场散步,买了两个烤红薯,六块钱。小张记得特别清楚,那天夕阳把平顶山的轮廓镀成了金色,她掰开红薯时冒出的热气,像极了矿井口飘出的煤尘,却莫名让他觉得温暖。
其实在这座城市,五百块钱能做的事挺多。他们去白龟湖湿地看过候鸟,门票二十;在新华路夜市吃遍整条街,花不了一百;最奢侈的是去尧山,她坚持础础制,两个人缆车加门票刚好二百五。小张当时还开玩笑:“这数不吉利。”她眨眨眼:“咱俩凑一对,不就五百整了吗?”
上个月她生日,小张咬了咬牙,花四百买了条丝巾,剩下一百买了肉馅。他在租的单间里包饺子,面粉弄得满墙都是。她推门进来时先愣住,然后眼眶就红了:“你这傻子,买这么贵的干啥?”那天晚上,他们蹲在楼道里煮饺子,邻居经过时都忍不住多看两眼。她说:“比饭店里八百一桌的生日宴强多了。”
相近价位的情感故事
老李的修车铺在建设路拐角,每天都能见到各式各样的爱情。有个小伙常骑电动车载姑娘来充气,每次都是那句:“师傅,打气,我俩一起的。”老李就笑:“知道,车胎承重不一样嘛。”后来小伙单独来时,老李多嘴问了句。小伙叹气:“李叔,您说现在谈个恋爱,动不动就要送千把块的礼物,我送她个二百多的耳机,她嫌便宜。”
街对面卖糖炒栗子的王姐倒是看得开。她丈夫跑运输,偶尔回家带点临汝镇的瓷器,不值什么钱,但每次都精心包装。王姐边炒栗子边说:“啥钱不钱的,我跟他结婚时就图他记得我爱吃糖糕。现在他跑车路过鲁山,还常指回来张家沟的蜂蜜,黏糊得像我俩刚谈对象那会儿。”
这些相近价位的情感故事里,最让人唏嘘的是开理发店的刘姐。她常给附近纺织厂的女工做头发,二十块钱的洗剪吹,能听不少故事。有个姑娘每月五号必来,说是见男朋友。后来刘姐才知道,那男孩在工地摔伤了腿,姑娘每次来都带药,谎称是约会。最后一次见他们,男孩拄着拐杖来接她,叁个人在店里吃了盒饭。姑娘喂男孩吃饭时,他突然哭了:“等我能走了,天天接你下班。”
其实在平顶山这样的小城,很多感情都藏在细水长流里。就像湛河两岸散步的老夫妻,手里拎着布兜,装着从早市买的荠菜;就像中兴路火锅店里分吃一盘毛肚的小情侣,为抢最后一片笑作一团;就像那些藏在街头巷尾的,对于五百块钱的爱情。
小张最近在偷偷看戒指了。不是大牌子,本地金店打的,一千出头。他算了算,再省叁个月就能买。烙馍西施察觉到了,某天突然说:“要不咱把钱凑凑,先给你买辆电动车?天天挤公交太累。”小张没应声,只是把她冻红的手塞进自己棉袄里暖着。夜市灯光昏黄,照得两个年轻人像幅褪色的年画,却比那些灯红酒绿更鲜活。
或许感情从来不该用价钱衡量。就像矿区深处的煤,在地底埋了千万年,挖出来时黑黢黢的,可一旦燃烧,能照亮整个冬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