乌海学生街做服务的,乌海学生街周边服务项目
乌海学生街做服务的那几家小店,我闭着眼睛都能找到位置。街角那家复印店老板永远笑眯眯的,隔壁奶茶店小妹记得每个熟客的口味。这些看似平常的店铺,其实藏着不少故事。
要说这条街最热闹的时候,还得是下午四点以后。学生们像潮水般从校门涌出来,瞬间把整条街填满。这家买份炸鸡排,那家挑两支笔,偶尔还能看见几个男生蹲在文具店门口挑篮球。你说奇怪不,明明网购这么方便,可大家还是喜欢来这儿逛。
那些让人离不开的日常服务
王阿姨的裁缝铺子开了整整十二年。有次我去改裤脚,看见个男生抱着球鞋在门口徘徊。原来鞋帮开胶了,他明天还要打比赛。王阿姨二话不说,放下手里的活先给他粘鞋。这种急着要帮忙的活儿她常接,收费却从没涨过。
再往巷子里走几步,有个总放着轻音乐的手机贴膜摊。摊主小伙特别实在,有回我手机壳旧得发黄,他居然从抽屉里翻出个新的送我,说是上次进货多带的。在这条街上做生意的人好像都这样,比起赚钱,更在意街坊邻居的情分。
最让我惊讶的是,连修表的老匠人也在这条街扎根了。现在戴手表的学生不多,可老师傅每天准时开门。他说附近居民会来修老物件,顺手还帮学生修眼镜、修随身听。那些在网上找不到配件的小玩意儿,在他这儿总能找到解决办法。
其实细想起来,乌海学生街周边服务项目能这么丰富,是因为店家们都懂得变通。书店兼卖文创胶带,文具店代收快递,连打印社都开始帮人做简易简历了。这种灵活劲儿,大概就是实体小店在电商时代活下去的秘诀。
有天傍晚我看见几个女生围在甜品店柜台前,原来是在挑送给老师的生日蛋糕。老板娘耐心给建议,还悄悄往盒子里多塞了两把叉子。这种人情味,是再智能的算法都算不出来的温度。
如今这条街的店铺换了几茬,但总有些熟悉的老面孔守在这里。他们见证着学生毕业离开,又迎来新面孔,自己则成了这条街的记忆坐标。有时候觉得,他们卖的不是商品,是陪伴。
晚上九点过后,喧闹渐渐散去。店主们开始收拾铺面,互相道别的声音在街面上飘荡。路灯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,明天太阳升起时,这条街又会活过来,继续上演新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