化州那里有站小巷,化州那条小巷有站点
化州那条小巷有站点
你说奇怪不?那天我在化州老城区转悠,走着走着就拐进了一条特别窄的小巷。青石板路被磨得发亮,墙角还长着厚厚的青苔,阳光从骑楼的缝隙里漏下来,把半条巷子照得暖洋洋的。刚往里走了十来步,就看见个阿姨坐在自家门口择菜,我顺口问了句:“阿姨,这巷子叫啥名啊?”她头也不抬:“就叫站小巷呗,前头拐角有个公交站。”
这话让我愣了好一会儿。你说这巷子窄得两个人并排走都得侧身,怎么还藏着个公交站呢?抱着这个疑问继续往前,果然在巷子最宽的地方——其实也就勉强能过辆叁轮车——看见个锈迹斑斑的站牌。更神奇的是,真有叁两个老人坐在旁边的石墩上等车,还有个卖糍粑的小推车停在边上,蒸笼冒着白白的热气。
住在巷尾的陈伯告诉我,这个站存在二十多年了。最早是方便巷子里的老人去人民医院,后来线路增多了,去菜市场、去小学的公交车都会在这儿停靠。“别看巷子窄,该有的都有。”陈伯说着指了指对面,“修鞋的老李,开小卖部的阿娟,都是看着这个站长起来的。”正说着,一辆迷你公交慢悠悠开进来,熟练地错开晾衣杆和花盆,稳稳停在站牌前。
我在那儿待了整个下午,发现这个站点特别有人情味。司机到站都会多停半分钟,等老人慢慢上车;放学的小孩会在这买根冰棍;傍晚下班的人顺道捎把青菜回去。有对老夫妻每天准时来等车,就为去江边散步。老太太说:“别看现在到处是地铁站,我们这老巷子的站点,走两步就能坐到车,方便着呢。”
化州那里有站小巷这事儿,说来的确挺特别的。现在城市发展这么快,好多老巷子都拆了,可这条站小巷还保留着原来的味道。要说这化州那条小巷有站点,还真不是随便说说的。站牌虽然旧,但时刻表有人定期更换;路面虽然窄,但从来不会堵车。往深处想,这或许就是老城区独有的智慧——在有限的空间里,把生活安排得妥妥当当。
天色渐晚,巷子里的灯一盏盏亮起来。我又看见那对老夫妻散步回来了,慢慢走回家去。站牌下换成了几个刚下班的年轻人,说说笑笑等着末班车。卖糍粑的阿姨开始收摊,临走前还给等车的姑娘塞了个热乎乎的糍粑。这个藏在巷子里的站点,就像老城区的心脏,每天规律地跳动,把人们送出去,又接回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