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江汽车东站有小巷子吗,内江汽车东站附近有巷子吗
刚从内江汽车东站出来,就遇到个拉着小推车的大姐,问我能不能帮她抬一下台阶。搭把手的工夫,我顺口问了句:“大姐,这车站附近有没有能抄近道的小巷子啊?我想到对面街去。”
大姐抹了把汗,笑得特别爽朗:“你算问对人咯!看见右边那家副食店没?旁边那个窄窄的通道,看着不起眼,穿过去就是菜市场,比绕大路起码省十分钟。”
巷子里的烟火气
按她指的路线走,果然在副食店旁边发现个仅容两人并行的巷口。刚踏进去,氛围瞬间就变了——汽车鸣笛声像被掐断了似的,取而代之的是豆浆的香气和炸油条的滋啦声。巷子两侧是有些年头的居民楼,晾衣杆从窗户伸出来,挂着还在滴水的衬衫。有个大爷坐在竹椅上听收音机,里放着川剧,他跟着轻轻哼。
我突然想起刚才的问题——内江汽车东站有小巷子吗?现在可以很肯定地说,不仅有,而且这些巷子像毛细血管一样,把车站和周边社区活生生地连接在一起。它们不在导航地图上显眼的位置,却是附近居民每天的必经之路。
往前再走几步,有个阿姨在巷子拐角处摆了个小摊,卖的是内江特色的花生糖。她边切糖块边说:“我在这摆了二十年,看着多少人从这条巷子赶车、回家。”她顺手指了指斜后方,“往里走还有个老剃头铺子,老师傅的手艺,现在难得喽。”
寻找更多可能性
这让我好奇起来,内江汽车东站附近有巷子吗?看来答案是肯定的,而且不止一条。从主巷子分叉出去,还有几条更窄的通道,通向不同的小区。有的巷子两旁开着五金店、裁缝铺,这些在主干道上几乎已经消失的老行当,在巷子里依然活得很好。
碰到个骑电动车送货的小哥,他熟练地在巷子里穿行。他说:“走大路要等叁个红绿灯,穿巷子五分钟就到后街,我们送快递的都这么走。”他停下来,指了指墙上的涂鸦,“看,这是巷子里孩子们画的,去年社区搞美化活动时留下的。”
巷子也不全是美好的。有些地段堆着杂物,电动车驶过时需要小心避让。地面是老旧的水泥地,坑洼处积着前几天的雨水。但这些不完美,反而让巷子显得更真实——它就是生活本身的样子,不是为游客准备的景观。
在巷子深处,我发现了个有意思的现象:虽然手机导航在这里经常失灵,但问路特别方便。每个坐在门口休息的人都能给你指路,甚至告诉你哪个路口拐弯有个容易绊倒的台阶。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,是在大马路上很难体验到的。
走出巷子时,回头看了一眼来路。那个窄窄的入口依然不起眼,但我知道,里面藏着一个生动的小世界。这些巷子就像是城市的秘密通道,连接着不同人的生活轨迹。也许下次你来内江汽车东站,也可以试着找找这些巷子,体验一下不同于主干道的城市节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