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岛品茶上课微信,青岛茶道学习联系
最近总听朋友提起青岛品茶上课微信的事儿,说是有老师专门教茶道,只要加个联系方式就能约课。我这个喝了半辈子茶的人也被说得心痒痒,周末闲着也是闲着,就寻摸着去体验看看。
顺着朋友推荐的号码加过去,对方很快就通过了。翻了翻朋友圈,发现他们每周都在不同的茶室开课,有时候在海边的独立小院,有时在老城区的四合院里头。老师是位戴着圆框眼镜的年轻人,说话温温柔柔的,上来先问了句:"您平时都喜欢喝什么茶呀?"
茶香里的青岛味道
头回上课选在八大关附近的一家茶室。推开木门,海风混着茶香扑面而来。老师正在烫洗茶具,白瓷盖碗在她手里转得稳稳当当。"咱们青岛人喝茶啊,就得配着海景才够味。"她边说边往茶海里斟茶,金黄的汤色在玻璃壶里晃悠,像极了夕阳下的海浪。
其实我挺好奇,现在年轻人怎么还愿意学这些老传统?老师笑着指了指窗外:"您看啊,现在生活节奏这么快,能静下心来泡杯茶反而成了时髦事儿。"她教我们闻香时特意提醒,要像闻海风那样轻轻吸气,龙井的豆香里还藏着崂山春水的清甜。
那天我们尝了叁款茶,从碧螺春到正山小种,每泡新茶老师都会讲讲背后的故事。她说现在很多人青岛茶道学习联系都是通过熟人介绍,慢慢形成了这个小圈子。有个阿姨掏出小本子认真记笔记,那架势比小学生还认真。
最让我惊喜的是茶点搭配环节。老师端出一盘崂山杏脯:"你们试试用这个配单丛,比甜腻的糕点更衬茶香。"果然,杏脯的酸爽把茶汤的蜜韵衬得愈发明显,这种感觉就像在啤酒节上尝到特调果啤般惊喜。
第二次课转场到台东的老巷子里。这回老师教的是潮汕功夫茶,茶盘上摆着孟臣壶、若琛杯,看着比上回的盖碗小巧许多。"别看器物小,这里头都是老祖宗的智慧。"她手腕轻压注水,水流在茶壶里转出漩涡,茶叶随之舒展翻滚。
坐在我旁边的大学生说,她来学茶是为了缓解期末压力。"每次盯着茶汤慢慢变色,心里就特别安静。"她说现在同学间打听青岛品茶上课微信的越来越多,大家都想找个能放松身心的去处。
老师分茶时特意提醒我们留意杯底香。我把闻香杯凑近鼻尖,一股清冽的兰花香缓缓升起,确实比直接闻干茶更细腻悠长。这种层层展开的体验,就像沿着海边木栈道慢慢走,总能发现新的风景。
最近这次课遇上下雨天,老师临时把场地改到万达广场的茶室。没想到雨天来学茶的人反而更多,玻璃窗外雨丝斜斜,屋里茶汽袅袅,别有一番意境。新来的茶友不好意思地问:"我连茶叶该放多少都拿不准..."老师利索地递过茶则:"没事儿,咱们从零开始慢慢来。"
现在我的手机里还存着当时拍的茶席照片,青花瓷杯映着窗外湿漉漉的街道,反倒比晴天时更显诗意。那个总爱迟到的设计师姑娘这次提前到了半小时,她说现在每周最期待的就是这杯茶的时间。
前两天看见老师朋友圈发的新课预告,这次要教宋代点茶。我随手把链接转给了邻居大姐,她立马回复:"快把那个青岛品茶上课微信推给我!"看来下节课又要多位茶友了。茶壶里的水又开了,蒸汽顶得壶盖轻轻作响,就像这座城市里悄悄蔓延的茶香,温柔地浸润着忙碌的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