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密火车站小巷子,邻近火车站的胡同
每次从高密火车站出来,我总会不自觉地往右边那条小巷子拐。要说为什么,倒也说不清楚,就是觉得那儿藏着些什么。
巷口常年停着几辆掉了漆的叁轮车,车夫们聚在树荫底下打盹儿。再往里走,空气就变了味儿,刚出站的匆忙劲儿突然慢了下来。巷子不宽,两边墙面斑斑驳驳的,有些地方还能看见早年的标语,字迹都淡成了青灰色。
巷子里的日常
早上七八点钟,这里最热闹。卖豆浆的阿姨认得常客,还没等开口,瓷碗就已经端出来了。“老样子?”她这么一问,你就知道今天差不了。隔壁修鞋的老王,边敲鞋跟边和路过的大爷聊昨儿的棋局,说得激动时,锤子都忘了落下。
午后的阳光斜斜地照进来,把半个巷子染成暖黄色。这时候最适合慢慢逛,你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铺面——那家开了叁十年的钟表店,老师傅戴着单眼放大镜,摆弄着比指甲盖还小的零件;再往前,裁缝铺的老板娘正踩着缝纫机,哒哒声像在给巷子打拍子。
住在邻近火车站的胡同里是什么感受?我问过巷尾杂货店的刘奶奶。她摇着蒲扇笑:“刚开始嫌吵,现在要是听不见火车声,反倒睡不着觉了。”她说这巷子像棵老树,根扎得深,住久了就长进去了。
夜晚的巷子别有韵味
天黑以后,巷子又是另一番光景。路灯昏黄,把影子拉得老长。几家小餐馆亮起招牌,炒菜的香味飘出来,混着锅铲碰撞的声响。下班的人拖着行李箱从火车站方向走来,轮子在小巷的石板路上发出咕噜咕噜的响声,那是回家的人才懂的节奏。
偶尔能看到情侣在巷口告别,或许刚送走某一班的火车。他们的身影在路灯下显得特别温柔,像是这座城市最柔软的注脚。
巷子深处有家旧书店,老板是个有意思的人。他说这邻近火车站的小巷子就像书里的过渡段,不是起点也不是终点,却是很多人故事开始的地方。“你瞧,”他指指窗外,“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章节里。”
前阵子听说这片要改造,我心里咯噔一下。再去看时,巷子还是那条巷子,只是多了些施工告示。卖豆浆的阿姨说,还能再卖一阵子,语气里有些说不清的滋味。
其实想想,城市总要向前走,就像火车站永远有列车进出。但那些深藏在记忆里的高密火车站小巷子,那些温热的人间烟火,大概会一直在某个地方亮着,像夜归时窗口的那盏灯,不耀眼,却足够温暖。
下次从高密站下车,不妨也去那条小巷子走走。不用刻意找什么,就那么随意地逛逛,听听生活本来的声音。你会发现,有些东西虽然旧了,却刚刚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