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树哪里找叁百块的爱情,玉树哪有叁百元的感情
夜深了,玉树街头的路灯把人的影子拉得老长。我裹紧外套走在结古大道上,耳边传来几家亮着粉红灯箱的发廊里飘出的歌声。这条路我走过无数回,可每次看见那些站在霓虹灯下的身影,心里总会泛起嘀咕——在这座高原小城,真的存在传说中叁百块的爱情吗?
转角烧烤摊的老板娘和我相熟,她一边翻动着手中的羊肉串,一边用围裙擦手:“你问这个啊?前阵子有个四川来的小伙子,也在打听玉树哪里找叁百块的爱情的事儿。”她压低声音,“要我说,这价钱在玉树找感情,比在澜沧江里捞金子还难。”
街角听到的对话
昨天在民主路,我无意中听见两个年轻人在争执。“都说了玉树哪有叁百元的感情,你非要信那些人的鬼话!”穿藏袍的姑娘甩开同伴的手,“我表姐上个月见了叁个,开口就要两千,说是买衣服的钱。”她的声音里带着疲惫,像被风雪打蔫的格桑花。
我愣在原地,想起去年认识的出租车司机扎西。他省吃俭用攒下叁万块彩礼,姑娘家却临时加价。后来他在车里闷头抽了整夜的烟,烟蒂堆成了小山。天亮时他说:“感情在玉树变了味,像隔夜的酥油茶。”
说来也怪,越是经济不太宽裕的地方,谈感情时越要把账算得清清楚楚。我在一家茶馆里遇到的老阿爸打了个比方:“现在的年轻人啊,把婚姻当成生意做。就像把冬虫夏草明码标价,却忘了它原本是天地孕育的灵物。”
那些真实存在的故事
不过凡事都有例外。上周我去邮局寄信,碰到一对经营文具店的老夫妻。他们的店铺不足十平米,却收拾得井井有条。妻子正往丈夫的茶杯里添热水,动作自然得像呼吸。“我们结婚那会儿,”丈夫笑着说,“她只要了我叁百块钱,买了块手表,戴到现在。”
那是1988年的冬天,他们在玉树州民族师范学校的操场上相识。没有彩礼,没有婚房,两个年轻人推着自行车在雪地里走了十里路,就算办了婚礼。如今他们的女儿在省城读大学,老两口依然守着小小的店面。
这样的故事在当下越发罕见了。我认识的一个导游说,现在带团最怕接玉树的相亲团。“姑娘们开口就问收入,小伙子们低头刷信用卡额度。有时候我觉得,他们不是在找对象,是在进行资产评估。”
也许问题不在于叁百块这个数字,而在于我们把感情放在了天平的哪一端。就像我常去的那家藏面馆,老板娘总说:“面汤要慢慢熬,感情要慢慢处。现在的人啊,连煮碗面的耐心都没有了,还指望他们熬一锅一辈子的感情?”
夜幕再次降临,我站在格萨尔王广场上,看着来往的行人。或许玉树哪里找叁百块的爱情本身就是个伪命题,真正值得思考的是,在物质欲望如野草般疯长的年代,我们该如何守护心中那片情感的净土。远处飘来烤土豆的香气,混着藏香若有若无的味道,像极了生活本身——质朴,却值得细细品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