咸宁附近300块钱的爱情,附近300元的情感邂逅
咸宁的夏夜总是带着点黏腻的热,街边的烧烤摊冒着烟,叁两桌人喝着啤酒聊着天。我就是在这样的晚上,第一次听老陈提起他那段“叁百块钱的爱情”。
他抿了口啤酒,眼睛望着马路对面那家亮着粉红色灯箱的小发廊。“你说奇怪不,现在随便吃顿饭都不止叁百块,可偏偏有人把这数字和感情绑在一块儿。”老陈是跑货运的,四十来岁,皮肤黝黑,手指关节粗大。他说这话时没有鄙夷,反倒像在琢磨什么想不通的事。
老陈说的那个地方离咸宁不远,开车也就个把小时。那是个城乡结合部,路边开着不少小旅馆,晚上亮起暖昧的灯光。有些从外地来的女子,租着便宜的房子,做着一锤子买卖的营生。“叁百块”,成了那里心照不宣的价码。
巷子深处的灯光
跟着老陈去过一次那条巷子。晚上九点多,巷口停着几辆摩托车,司机们蹲在路边抽烟。巷子不深,两侧是四五层的老楼,阳台上晾着各色衣服。有些门口挂着布帘,透出昏黄的光。
“她们大多叁十上下,从湖南、四川来的。”老陈压低声音,“有个叫小芳的,总穿着件洗得发白的连衣裙,她说干完这个秋天就回老家开小店。”巷子里偶尔有人进出,男人们低着头快步走着,像是怕被谁认出来。
住在巷尾的李姐倒是坦荡,她说这价钱在这片已经维持两叁年了。“贵了没人来,便宜了亏本。”她掰着手指算账,“房租八十,吃饭五十,剩下的攒着给儿子上学。”她说这些时语气平淡,像在说别人的事。
老陈后来跟我说,他见过李姐的儿子,七八岁的男孩,在附近小学读书,成绩挺好。“那孩子以为他妈妈在服装厂上班,每次考试拿了满分,都要跑来巷口等妈妈下班。”这让我想起巷子里那些女人,她们在阳光好的下午也会坐在门口晒太阳,手里打着毛线,聊着老家的孩子。
叁百块背后的人生
说实话,刚开始我也觉得这不过是桩买卖。直到有次看见个中年男人,在发廊门口来回踱步了十几分钟,最后也没进去。老陈说那人他认识,工地上的,老婆跟别人跑了,一个人在这边打工。“他就是想找人说说话。”
小芳告诉我,她接过最奇怪的客人,是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,来了什么都不做,就坐在那儿哭了半小时。“他说他女朋友要彩礼二十万,他拿不出来。”小芳给他倒了杯水,没收钱。这种事在巷子里不稀奇,有的女人还会备着点心,给那些只是想找人说说话的客人。
叁百块钱能买到什么?在这条巷子里,它可能是十分钟的温存,也可能是一小时的倾听。有个常来的老主顾说,他每个月都来一次,就为了听听那声虚假的“老公”。“明知是假的,听着心里也暖和。”他说家里孩子上大学去了,老婆前年病逝,空荡荡的房子里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。
这些碎片拼凑出另一个咸宁——在旅游手册和温泉广告之外,那些被忽略的角落里,有着用叁百块钱维系的情感邂逅。它们短暂、廉价,却真实地存在着。
老陈现在偶尔还会去那条巷子,不过他说自己多半是去找李姐聊天。“她老家也是湖北的,做的腌菜特别地道。”他说这话时有点不好意思,挠了挠头。上个月李姐儿子发烧,还是老陈开车送去的医院。
咸宁附近300块钱的爱情,听起来像个笑话,可当你真走到那些亮着粉红灯的巷子里,会发现这里的故事比想象中复杂得多。每个走进去的人,带走的可能不只是身体的慰藉,还有那么一点点,被生活磨得快消失的温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