荔浦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,荔浦品茶大赛海选活动
路过荔浦县城的老街,拐角处忽然飘来一阵茶香。抬头一看,“荔浦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”的招牌在晨光里泛着温润的光。这名字挺有意思的,忍不住推门进去瞧瞧。
工作室里正热闹着。几位老师傅围着长条茶桌,手上托着白瓷盖碗,正轻轻晃动着闻香。穿蓝布褂的老陈见我好奇,笑呵呵地招手:“来得正好,今年荔浦喝茶大选刚开始海选,你也来尝尝咱们本地的桂青种。”
茶香里的门道
老陈递来一盏茶汤。茶汤橙黄透亮,入口竟带着淡淡的桂花蜜香。“这茶树的根须啊,扎在荔浦特有的红壤里,喝着漓江支流的水,慢慢就养出这股特别的甜润。”他边说边翻开登记册,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地送来的茶样,“我们这荔浦品茶大赛海选活动,就是要找出最能代表本地风味的好茶。”
旁边低头记录的小姑娘抬起头:“昨天尝到一款茶,刚入口觉得普通,可回味里竟有野山兰的幽香。我们反复品了叁遍才确定晋级。”她指着墙角几个竹篓,“那些是待审的茶样,每包都得经过五轮盲品。”
我突然理解了这场选拔的用心。这不仅是比茶叶品质,更像在梳理荔浦茶文化的脉络。老陈说,有些老茶农几十年守着同一片茶园,他们的茶里能喝出山场的气息。“我们要找的,就是这种有根的茶。”
茶桌上的故事
下午又来了一位中年茶农,抱着陶罐风尘仆仆赶来。打开罐子,茶香扑鼻而来。“这是祖传的六堡茶,在我家地窖存了二十年。”他小心翼翼取出些许茶叶,深褐色的叶片卷曲如龙。
冲泡后,茶汤红浓明亮。老陈品了一口,闭眼半晌:“这茶里有故事啊。”茶农笑了,说起他父亲当年如何精选秋茶,用古法渥堆发酵。“老人家现在腿脚不便,非要我送来参加荔浦喝茶大选,说想让年轻人记住老味道。”
工作室里忽然安静下来,只听见茶水注入杯子的声音。这样的茶,已经不只是饮品,更成了承载记忆的载体。我突然想起小时候外婆家的搪瓷茶缸,每天下午她都会泡上一大缸老茶,邻里路过都能喝一碗。
现在生活节奏快了,这种随性的喝茶方式渐渐少了。但在这场荔浦品茶大赛海选活动中,我又看见了茶最初的模样——它连接着人与人,诉说着土地的故事。
夕阳西下时,我准备离开。老陈还坐在茶桌前,对着最后几份茶样细细品味。茶香缭绕中,他的身影显得格外专注。或许这就是茶人的执着吧,他们用味蕾守护着这片土地独有的滋味。
走出工作室,嘴里还留着下午那泡六堡茶的陈香。这条老街即将华灯初上,而工作室里的那盏茶,还会继续泡下去,直到选出最能代表荔浦的那一杯好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