沧州小粉灯一条街,沧州霓虹小巷夜景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07:17:11 来源:原创内容

那条温柔的光带

来沧州前,就听当地朋友神秘兮兮地提起过“小粉灯一条街”。这名字听着就让人觉得,嗯,有故事。所以我到沧州的第一天晚上,就忍不住想去亲眼看看。

说实话,起初我心里是有点打鼓的。想象中的画面,或许带着几分说不清的暧昧。可真当我站在这条街的入口时,眼前的景象却让我愣住了。

那并不是想象中的一片浓艳,而是一条长长的、暖融融的光带。一盏盏粉色的灯,从各家各户的屋檐下、窗口边透出来,光线是柔和的,像被薄纱滤过一样。它们连成一片,把整条街都浸在一种温暖的色调里,不刺眼,反倒让人心里觉得踏实。

走近了才看清楚,那些灯罩样式还挺古朴,有的像旧时的灯笼,有的就是简简单单的球形。光线落在青石板上,泛起一层淡淡的光晕,走在上面,脚步都不自觉地放轻了。

街两旁大多是些小店。有卖小吃的,冒着热气;有理发馆,老师傅正给人理发;还有杂货铺、裁缝店……都是些寻常营生。这会儿晚上七八点钟,正是饭后时光,街上挺热闹。

我看见几个老大爷搬了小马扎,就在店门口的光晕里下象棋,旁边还围着两叁个看棋的。一个妈妈牵着刚放学孩子的手,孩子蹦蹦跳跳的,小粉灯的光把他们母子的影子拉得老长。

我在一个卖糖炒栗子的小摊前停下,要了一份。摊主是位大姐,一边炒栗子一边跟我闲聊。我问她这街上的粉灯是什么时候开始的。

“那可有些年头喽,”大姐笑着说,手里的动作没停,“打我嫁到这条街上就有了。听我婆婆说,最早是几十年前,街口那家旅社最先挂起来的,说是给夜里赶路的人指个方向。后来大家觉得好看,就都跟着挂起来了。”

“就没想过换别的颜色吗?”我好奇地问。

“试过啊,”大姐把炒好的栗子装进纸袋递给我,“前些年社区统一换过白炽灯,亮是亮,可大家都说不习惯,觉得冷清。没几天,又都换回这粉色的了。你说怪不怪?”

我捧着热乎乎的栗子继续往前走,忽然明白了什么。这些沧州小粉灯一条街的灯光,早已不只是照明工具,它成了这条街的魂儿,是街坊邻居们共同的记忆和默契。

走到街中段,有个老爷爷坐在自家店门前喝茶,他的店门口就挂着一盏格外精致的小粉灯。我壮着胆子跟他搭话,夸他的灯好看。

老爷爷挺健谈,告诉我这灯是他儿子亲手做的。“我在这条街上住了七十多年啦,”他抿了口茶,“看着这灯亮了灭,灭了又亮。现在年轻人晚上都玩手机,不爱出门。可咱们这条街不一样,有了这些小粉灯,大家还愿意出来走走,坐在一起说说话。”

他说,去年有个搬去外地多年的老街坊回来,看到这些小粉灯还亮着,当时就红了眼眶,说就像回家了似的。

我慢慢走到街的尽头,回头望去。整条街笼罩在温柔的粉色光晕中,人影绰绰,笑语声声。这条沧州霓虹小巷夜景,没有大都市霓虹的炫目和疏离,它暖暖的,很有人情味。

忽然想起刚才那位大姐说的话。她说啊,这灯光就像老家做饭时灶膛里的火,不旺,但一直温着,让人心安。真是再贴切不过了。

回到住处,从窗口还能远远望见那条光带。在这座陌生的城市里,那条街,那些灯,给了我一种奇妙的归属感。也许明天我还会去走走,不为别的,就为在那片温柔的光里站一会儿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