井冈山私人外卖工作室,井冈山个人订餐服务坊
这两天我下楼取餐时,发现小区门口总停着辆特别显眼的电动车。保温箱上印着“井冈山私人外卖工作室”几个字,骑手递餐时总会笑眯眯地说句“您点的私房菜到啦”。这让我忍不住琢磨,现在点外卖都能享受到这么细致的服务了吗?
说起这个私人外卖工作室,它和普通外卖还真不太一样。前几天邻居王阿姨给我看了她订的餐:青花瓷饭盒里装着红焖肉、井冈山豆皮,还配了碗绿豆汤。她说儿子加班总吃便利店盒饭,现在通过微信直接和厨师沟通,能少油少盐,连葱花都能按口味调整。这让我想起以前在单位食堂,师傅舀菜时手抖两下的场面,真是天壤之别。
灶火里的温度
特意去了解后才知道,这家工作室就开在城东老居民楼里。主厨李师傅原来在星级酒店工作,现在带着两个徒弟专门做私人订制。他们的厨房明厨亮灶,每次只同时处理叁五个订单。有回我路过时正好看见他们在炒农家小炒肉,现切的土猪肉在锅里哔啵作响,香味能飘出半条街。李师傅说他们连配送范围都控制在叁公里内,就为让饭菜入口时还带着锅气。
现在年轻人工作忙,能好好做饭的确实不多。但顿顿吃标准化外卖,总感觉少了点什么。上次同事小张感冒,工作室给熬了姜丝鸡粥,另配了碟爽口笋丝。这种恰到好处的关心,让常年在都市打拼的我们,突然尝到了类似家里厨房的体贴。
其实细想起来,这种模式特别适合有特殊需求的人。比如健身的刘教练每周订七份减脂餐,糖尿病患者赵爷爷的专属套餐,还有给孩子订辅食的新手爸妈。那个井冈山个人订餐服务坊的菜单就像会变形,能根据每个人的生活节奏调整模样。
昨天看到工作室的朋友圈更新,他们新进了批井冈山来的笋干。底下马上有老顾客留言:“明天给我留两份,记得多舀勺原汤!”这种熟稔的互动,让人恍惚觉得不是在买东西,倒像是和街坊铺子打交道。现在天热,他们随餐还送凉茶,装在复古玻璃瓶里,喝完了瓶子能当花瓶用。
或许我们喜欢的不仅是食物本身。当生活被各种标准化流程填满时,有人记得你不吃香菜、喜欢汤汁分开装,这种被细心对待的感觉,突然让外卖变成了一件有温度的事。就像今早下雨,骑手特意把餐盒用防水布包了叁层,送达时包装角还整齐地折成燕子尾的形状。
黄昏时又看见那辆电动车穿过巷子,保温箱里装着留给晚归人的晚餐。暮色里车尾灯明明灭灭,倒像是谁家厨房的灯火,正挨家挨户地递送着温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