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夷山大学城约找学生,武夷山高校区联系学生
武夷山脚下的青春聚落
前几天路过武夷山大学城,正好碰到几个拖着行李箱的年轻面孔在问路。看着他们略带迷茫又充满期待的眼神,突然想起每年这个时候,正是新生陆续报到的季节。这片位于武夷山脚下的高校区,不知不觉已经聚集了好几所院校,慢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节奏。
要说在武夷山大学城联系学生,其实有很多自然而然的方式。 campus里那些热闹的场所,反而比正式场合更容易搭上话。比如 cafeteria 里拼桌吃饭时随口聊两句课程,篮球场边看比赛时讨论哪个队打法更厉害,这些看似随意的互动,往往能结识到不同专业的朋友。
我认识的一个咖啡馆老板说过挺有意思的观察:“学生党们来我这里,往往叁两成群。但要是单独坐着的,多半是在等家教兼职或者小组作业的队友。”他这家店正好在几所院校的交界处,慢慢成了学生们非正式的联络点。墙壁上的留言板贴满了各种便签——有寻物启事、考研组队、二手书交易,还有寻找旅伴周末一起去武夷山景区徒步的。
实际上,在武夷山高校区联系学生这件事,很多老师也有自己的门道。一位带实践课的老师和我聊过,他很少直接打电话通知事情,而是更愿意在下午四点左右去运动场转转。“这个时间点,训练的学生在,社团活动的也在,操场上走一圈能碰到大半个班级的人。”这种不刻意的相遇,反而让师生间的交流更自然。
校园里各种兴趣社团可能是最有意思的联结方式。武夷山特有的茶文化社每周都有活动,不同年级的学生围坐一起泡茶品茶,慢慢熟悉起来。户外运动协会则经常组织周边登山活动,那些爬过一次山的伙伴,回来就成了能聊得上话的朋友。
不过话说回来,现在学生们的联系方式也确实多样化了。除了传统的社团招新、公告栏,各种微信群、校园础笔笔成了更便捷的渠道。想找同学组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?平台上发个招募贴往往能收到不少回应。需要不同专业的同学帮忙完成跨学科项目?课程群里问一声,总能找到感兴趣的人。
当然,最温暖的还是那些自发的互助行为。记得去年冬天,有个美术系的学生为了毕业创作,想找些不同学院的同学当模特。她只是在校内论坛发了封邀请信,没想到来了二十多人。文学院的学生带着诗集来,体育系的拿着篮球,还有医学院的穿着白大褂——这些看似不相关的元素,最后都融入了她那组题为《校园百态》的油画中。
说到底,在武夷山大学城约找学生这件事,核心不过是一个“缘”字。同一片校园里,总有各种机会让彼此相遇。或许是图书馆里邻桌的默契一笑,或许是食堂里帮忙刷饭卡时的道谢,又或许是武夷山登山道上擦肩而过时的互相鼓励。这些点点滴滴的联结,让大学城不只是几所学校的集合,而成了真正有温度的青春社区。
转眼又到开学季,武夷山大学城即将迎来新一批学子。不知道今年又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在这里开始?那些即将拖着行李箱走进校门的年轻人,或许很快就会成为某个社团的骨干,某次活动的组织者,或者只是某个午后咖啡馆里愉快交谈的一员。而这一切,都将为这座山水之间的大学城增添新的色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