防城港那里有站小巷,防城港那条小巷位置
初闻“站小巷”
提起防城港,很多人会想到无边无际的大海、鲜甜的生猛海鲜,或是那些繁忙的港口码头。但有一次,我听本地一位上了年纪的阿叔随口提了一句:“要找老味道,还得是‘那里有站小巷’。” 这句话当时就在我心里种了草。“那里有站小巷”?这名字可真有意思,听着不像个正式地名,倒像是街坊邻里口口相传的一个叫法。它究竟在哪里?为什么会有这么个古怪的名字?这份好奇心,一直惦记着。
说实话,第一次去找这条小巷,还真费了点劲。地图上搜“站小巷”,压根搜不到确切位置。我只能凭着感觉,在防城港的老街区里转悠。问了几个路人,年轻人大多摇头表示没听过,直到遇到一位在街边晒太阳的老奶奶,她眯着眼想了想,手往一条岔路一指:“喏,往里走,看到那棵大榕树,差不多就到了。” 这种感觉很奇妙,就像在寻找一个都市传说,它真实地存在着,却又没有一个标准的坐标。
跟着老奶奶的指引,拐进那条岔路,没走几步,喧嚣似乎就被隔绝在了身后。一眼望去,巷子不宽,两旁是有些年头的居民楼,墙面上爬着些许青苔,透着一股子安静的生活气息。巷子深处,果然有棵大榕树,枝叶繁茂,树下摆着几张石凳。我心里一动,莫非就是这儿了?这条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小巷,就是人们口中的“那里有站小巷”?
巷子里的烟火气
走进去,才发现这条防城港那条小巷位置里别有洞天。它不长,但生活场景却很丰富。有家开了几十年的理发店,老师傅手法利落,价格也实在。旁边是个小杂货铺,卖着日用百货,老板就坐在门口和人下棋。再往里,飘来一阵食物的香气,是家卖卷粉的小店,米浆现蒸,馅料十足,很多老街坊都是这里的常客。这种氛围,和外面车水马龙的大街完全是两个世界。
我试着和卷粉店的老板聊天,问他知不知道为什么这条巷子叫“站小巷”。他一边熟练地刮着卷粉,一边笑着说:“老名字咯,听老人家讲,以前这里是个小站台,等车、等人的人都爱聚在这儿,站久了,就成了‘站小巷’了呗。” 这个解释听起来很朴素的,也合情合理。一个地名,往往就承载着一段过往的记忆。
站在巷子里,我好像有点明白了。大家寻找防城港那里有站小巷,找的或许不只是一个具体的地点,更像是在寻找一种正在慢慢消失的、纯粹的市井生活感觉。这里没有景区的喧闹,没有千篇一律的商业店铺,有的只是不紧不慢的日常,和浓浓的人情味。对于住惯了高楼大厦的我们来说,这种接地气的温暖,格外有吸引力。
后来我又去过几次,每次都觉得心里很静。这条不起眼的小巷,就像是防城港这座城市的一个缩影,它既有面向大海的开放与活力,也有藏在小巷深处的静谧与温情。如果你哪天也到了防城港,逛完了海边,不妨也来这条防城港那条小巷位置走一走,尝尝那家的卷粉,坐在榕树下发会儿呆,亲身感受一下这份独特的“老防城港”味道。